在晚上十点多一点,习惯性地调台到中央6台,看看有什么好看的。一个特别熟悉的标题映在屏幕右侧《最后一课.法国》这是根据都没德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那么短的小说能改成一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带着好奇,我认真的观看起来。看完后,感觉它真给我上了一课:对任何事情不要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看待,要不你可能会犯很低级的错误;对待死亡,我们要将它看成是平常的自然,无需恐惧,更不能逃避。
原来这是一部有关如何对待和接受安乐死的引人争议引人思考的电影。老太太玛德琳在92岁生日时,向家人宣布了她人生的最后决定:在三个月内选择自我了断的方式离开人世间,因为她感到体力渐失,她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着点滴等待死亡,她想选择有尊严的死亡。可她的儿子和女儿们都无法接受。影片围绕这个激烈冲突逐渐展开。最后老太太还是按她的意愿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她得到了深爱她的女儿支持与帮助。真为玛德琳庆幸,更为她感动。
生活中我们不愿意谈及死亡,更不愿意面对死亡。在我们的意识中,死亡是晦气的可怕的,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小时候,我看到棺材都害怕,因为那是人死后住的屋子。看到它,就会让我想起死尸的可怕吓人。有过那么几次看过人死了的形象,就好多年地在心里留下了恐惧害怕的阴影,以至晚上一个人不敢到停放过死者的附近一大片地方,尤其是在晚上,想想曾经看过的那些场景就会心生恐惧。也见过很多老人在晚年时候,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延长寿命,有的甚至躺在床上完全无法自理,屎尿都全拉在身上。……中国有句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说的就是人们对生的留恋与不放弃吧。但真的到了只是呼吸着时,到吃饭、喘气都可能要依靠别人、机器的时候,到活着只是给别人增加负担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活着还是有尊严地死去?我想能像玛德琳那样选择应该很难,也鲜有人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并最终坚定地完成这个选择。而作为选择安乐死的老人们的家人,他们能接受吗?有几个人不希望父母活得长久一点,能长久一些地陪伴他们?当玛德琳的女儿和儿子听到母亲的决定后,都无法相信自己听到,她们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母亲。这太正常不过了。
当后来当女儿看到母亲撩起自己的衣服看到母亲穿着纸尿裤时,她的眼里溢满了泪水,好像陡然之间理解了母亲的决定,她拉着母亲逃离了医院。看到她们娘俩那种开心释怀,好像玛德琳不是面对死亡,而是生命的重生,是去一次期待已久的盛大party。好让人感动,母亲的坦然平静,女儿的懂得与理解。女儿帮助母亲,耍了一点小手段从一些医生那里弄来了自我了断所需要的药片,带母亲去向初恋(现在还想与她共同生活的乔治老先生)作最后的告别,带母亲去美丽的草地散步,帮母亲洗澡,与母亲随着音乐舞蹈……这一幕幕让人感到母女之间的深情和互相依恋,让我们看到女儿的细心体贴孝顺,更让人想起做女儿的要接受母亲的决定的艰难和痛苦。到了约定的日子了,玛德琳的家人们痛苦,不安再一次感染了我。这是多么艰难的时刻呀!女儿在家里心绪不宁地等待母亲的电话,那是她们约定好了的,母女似乎很平静地互道了再见。影片到这里似乎就戛然而止了!这个戛然而止,似乎很突然,但却有意犹未尽之妙,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空间。
感谢法国导演带给我们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如果有一天,我活着已成为他人的负担,我会选择平静地离开吗?如果我要某个亲人的安乐死,我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