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阳光明媚而有几分灼然,春天要来了吗?
阅读书目:《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作者:李开元,当年秉着景仰司马迁的心进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不忘初心,形容李开元恰如其分。这本书就是他向《史记》致敬,向司马迁致敬,呼唤人文叙事的新史学到来而所作的书籍。他认为我们忘记了历史学本身所特有的内涵,进而失去了美感和叙事能力。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美”,这才写下了这本书。
金句:
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在整理刘邦的一生事迹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用通俗的话来说,政府政治社会是庙堂,民间政治社会是江湖;政府政治势力是白道,民间政治势力是黑道;政府政治是明流,民间政治是暗潮,二者同质异体,本质上都是强制性的人间统治体系。
秦是重功劳阀阅的国家,将帅计功升迁,官吏积劳累进,法治之下,吏治赏罚分明,井然有序。始皇帝统一天下以来,从未诛杀功臣,也不无端株连大臣,吏治稳定,政权内部安稳。二世杀蒙氏,开无过诛杀大臣的先例。在咸阳朝廷的百官中,不安的情绪开始滋生。
感悟:很惭愧于用感悟这两字,天资所限,悟实在是极少的。最多只是听过读过思考过,并无什么个人见地。对历史书籍,心中总不免有种敬畏之感,虽然近年来很多历史书籍力图故事化通俗化,以迎合观众和读者,曾经的处于神坛上的天子被拉入红尘,与凡人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思考内容不同而已,少了距离感多了烟火气,似乎更能理解秦始皇的霸气、刘邦的痞性,历史的发展历程有其应然性,却也有其概然性,影响因素太多,哪怕其中只是一个极小的因素变化,结果也许都会截然不同。本书中,作者认为秦帝国的速亡不单是因为暴君与暴政,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缺乏道德伦理。比如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北击匈奴筑长城、南修鸿沟征南越等等的一味进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而秦国多年奉行功利主义,忽视道德伦理的规范和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致使道德沦丧,上上下下,人心离散。这种观点个人是极赞同的,任何国家政治体系的崩溃都可以从内部根源上挖掘,终究只有外部原因是无法撼动牢固的国家体系的,这是应然性,而最后的胜者是痞子刘邦是楚人,这却是概然性了,对于本书作者就此点所提出的论据,进而得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个人认为并不足够充分。历史其实应该是一种概率性事件吧……
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完全掌控事件的进程,应该是会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并顺势而为,不断提高期望结果的概率,一如痞子刘邦。
学习,思考,终能有所进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