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词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多种含义,众多学者都对其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进行过阐释。阿尔弗雷德甚至认为试图用一种清晰的方式来定义文化是徒劳的。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它确实又是一个很难被完全解读和定义的概念。纵览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释的共性,或许可以总结,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被构建为有意义的人工制品和物体。
历史上,“文化”一度被认为与道德的改善和精神的发展相关,它为个人提供关于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指导。这一时期的“文化”约等于艺术,它的范围相对较窄,只适用于特定的一些内容,比如歌剧、交响乐、芭蕾舞等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拉开距离的行为活动。到了后期,“文化”逐渐开始与更具人类学意义的理解相联系,关注意义的构建和传递。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就曾经提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等,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它的范围大大拓宽,除了艺术家们创造的“高雅文化”,日常形式的文化参与和创造(包括人们在家创造的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大众文化”开始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概念,电视剧和流行音乐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对文化的区分“高低”的观点虽然受到了挑战,但文化的多样性却是毋庸置疑的。文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区自然会生成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国各地形成的方言、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等。相同的文化可以带来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大降低交流成本,因此当人们远离家乡外出打拼,总是倾向于看看当地有没有可以结交的老乡。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也正是市政府为增强外来人员对这座新兴的快节奏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做出的考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文化又可能意味着刻板印象和民族主义。“上海人精明排外”,“河南人爱偷井盖”,“潮汕人重男轻女”,“江西彩礼奇高”……再比如,“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开放”……这些标签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其背后可能有一定的统计学证据支撑,然而经过时代的发展,难说符合实际。更重要的是,深入人们脑海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直接否认个体的独特性,并且剥夺个体发言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