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来访者带着不同的职业选项来找过咨询师?初学入门的咨询师,看到决策类问题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决策平衡单,然而做下来发现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来访者仍然纠结,这是为什么?今天的文章,是写给咨询师的。
看起来需要做决策的问题似乎有很高的辨识度:来访者带着好几个职业选项,希望咨询师能帮他一起看看该选哪个。新手咨询师往往很快就开始进行职业价值观澄清,进而使用决策平衡单进行赋分、加权,一阵加减乘除下来,各种选项有了分值,拉开了一些差距,似乎该选什么就很明确了。有时候这种方法的确管用,来访者豁然开朗,带着内心的答案踏实的走了,而有的时候来访者却会说:老师,我还是觉得哪里不对,感觉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是可能需要再次审视选择过程中对各种价值观的考量,而另一种则有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决策问题。
这篇故事里的来访者就诠释了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带着跳槽、考研和当公务员三个选项而来的他,说到每一个选项时,他都说得出很多的影响因素和理由,看起来考虑得也比较充分,似乎理所当然的是一个决策类问题,到底该选哪个?
然而赵昂老师并没有这么认为。他先让来访者阐述了每个选项自己的看法,在零散又有点乱的描述里能看到来访者内心有所期待,也有理性。赵昂老师说:我要让这份理性有价值,然后,他才能真的沉静下来。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书中此处赵昂老师为什么会说“我摆出一副大仙的姿态,和王亮开始对兴趣、能力、价值观一个一个‘专业地’分析、探索起来“,而直到这一页的下半部分,赵昂老师又说“直到这个时候,咨询才真正开始”?难道之前做的都不是咨询?
因为之前的探索,都只是为了来访者能印证内心所想,当来访者从看似一堆乱麻中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将真正的问题呈现出来。之前做的一大堆探索,看似在进行咨询,其实一直都只是在收集信息和澄清问题。
在我刚开始做咨询师,发现自己很容易被理论和工具吸引,在咨询时,一边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问题,一边脑袋里不断的在翻:这个问题像是哪一种类型,接下来要做什么。要知道,当在这么想的时候,咨询已经不是咨询了,咨询也不是在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而是在解决咨询师自己的问题:迫切地想用案例来验证自己的学习,强化自己的技能,满足自己的学习和成就欲望。那一刻,咨询师没有与来访者同在。兴许能从表面上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然而彼此高兴一场,来访者往往回去过段时间后发现,问题可能好一点,可是似乎依然还是困惑。咨询师也困惑:不是上次已经做出决策了吗?
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这是每一个咨询师的必经之路,甚至包括有经验的咨询师,也不排除可能会回到这样的状态。所以新手咨询师在正式做收费咨询前要先好好消化理解理论,一定要在内部彼此多练习,做个案后要有资深的督导老师进行督导,来帮助咨询师看到咨询过程中的问题,强化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面对咨询师自己的问题,修炼咨询师的内心。
回到故事中来,澄清问题后的来访者和咨询师发现,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来访者既想有所成就,又不想承担责任和风险,这就像鱼与熊掌,各有其重要的意义,怎么选,由来访者自己决定,咨询师要做的,是帮助他从问题里站出来一点,从情绪里缓解一点,然后冷静地看到核心的所在。
后现代咨询理念里,好的咨询师,始终相信来访者自己的力量:
和来访者站在一起,却不横加干涉,没有评价;
在来访者摇摇欲坠的时候先撑住他,却不让其产生依赖;
给来访者所需要咨询师又力所能及的信息,却不让其转移自己的责任;
让来访者走出去时可以解决问题,却不止是解决问题。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通过问题看到自己,进入到更高阶的自我认知状态中,最终达成自我成长,以此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生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