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谈这个话题,我根本还没达到讨论这个话题的资格和能力,但是总感觉应该写一点自己的想法才行,于是就下笔写一写这个范围相当大的话题。
看惯了鸡汤文和励志故事后,很多人都会觉得只要我坚持下去,我也能够成功,最终成为那些知识变现人员中的一份子。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经历了坚持日更、投稿被拒等众多所谓的困难和挫折之后,打开主页,发现文章的阅读量还是依旧,粉丝的数量还是没有变化,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什么,我不太清楚。我自己的反应倒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迷茫、无奈,还有一丝丝失落。
不能说是痛定思痛,但是在辗转反侧好长时间之后,就去扒一扒那些大咖们的文章,看看他们的行文模式及构思等等,不看不知道,看完之后还真发现了一些不同点:
—1—
标题定生死。
不管你认不认同,好的标题就是文章一扇窗户,一个文章连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都没有,那真的没有什么能让人拿得出手的了。
或许你会说,我的标题确实不咋地,但是我的内容丰富、有哲理啊!
醒醒吧,别傻了,出去买个水果,你还知道挑选那些色泽鲜艳的呢,在这里你想人去看内容了?
记得以前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男性更看重女性的身材、脸蛋,还是思想?
最让我佩服的回答是:脸蛋和身材决定了我是否想去了解她的思想,思想决定了我是否会一票否决她的脸蛋和身材。
这个回答最能解释现在大多数人看文章的心态了,好的标题就是女性的身材和脸蛋,至于文章的内容就是女性的思想。没有一个好的身材和脸蛋,读者哪一个会闲着没事的去看你写的文章啊?
—2—
内容丰富有启迪。
特意去看了一个公众号的历史记录,把其中的爆文一个个的都读完,最终发现,基本上每一篇文章中的事例、故事等至少要超过4个,分别从神话故事、名人轶事、理论研究案例、身边人的故事四个方面去论述文章的观点,支撑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拾遗的文章,基本每篇文章中都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希腊神话故事,故事短小精悍,让人读完之后就发现故事想要表达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后面的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在辅助以中国的佛学故事、名人轶事等等,让我感觉貌似真的是这个道理。及至最后,引用身边人的故事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事情啊!
在行文构思方面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停滞感,全文流畅且耐读,这不应该是一篇文章最好的打开方式吗?然后,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文章的时候,自己真的是羞愧难当啊,这写的都是啥跟啥啊?
—3—
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每一次自己投稿被拒或者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章里面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要虚构或者牵强附会。
现在回想起来,貌似真的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我写文章仅仅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近来读《纳兰词传》,感触颇深,这位清初第一才子的词作之所以响彻文坛、流芳后世,不外乎词作里满含纳兰容若的深情。“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里面全是纳兰深深的情感写真,所以才能为世人所喜爱。
如果自己写的文章,再打开来重新看的时候,自己都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或者说自己都不想读的话,那这篇文章还是不要拿出去了,徒增尴尬罢了。
—4—
思考及感悟。
记得有一篇文章这样说的,只看读得懂的书,等于没读过书。
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情”这句话,想扩展自己的视野,发散自己的知识面。
及至后来才明白,读那些读不懂的书,要学会思考,去思去想去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对于写作而言,我们要传达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番思考及感悟,如果仅仅是对于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件事的简单概述,那么我为什么来看你写的文章呢?直接去看书不就行了!
以上便是对于写作的四点想法,不知道有没有用,只能在后面的日子里一件件去验证了,但是临行前,不得不给自己扎一针鸡血,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我们要做的只是:Never give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