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法师:四祖道信大师语录略讲,第六讲(21:35)
整理:罗旭
原文:
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见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录音整理:
今明佛弟子
那么正确的、符合中道的、就符合真实情况的对于心性的认识是什么样的一个见解呢?四祖大师开示的非常明白哈。现在(让各位)明了(这样的)佛弟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见解。
亦不计心性是灭
首先我们的心,不随着身体的结束而结束,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就经常讲吗:有心的肉体是身体,没有心的肉体是尸体,肉体是我们心的载体。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的核心是心,是我们的精神。它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三大本有内涵:觉知性、自由性和同情心,三大内涵。它可以隐显不同,它的自由程度、觉知程度和同情心培养的、展现的程度不同,但是它的性质在凡圣当中也不变。在不同的众生当中,比如动物,也都有这三大精神内涵。所以它不随着身体的结束、死亡而导致心也彻底地化为无有。不可能的,因为这三大品质不是肉体能够赋予的,既然不是能够肉体赋予,那么随着肉体的结束,当然就不会结束。既然它有自由性、觉知是主体性,既然同情心是发自内在的,那么它就不是任何生命所创造,是本来就有,永远不会失。但是,发明不发明,开发的充分不充分,是不是开发了,开发的充分不充分,它表现的程度,这个在凡夫位,是有变化的。即便是圣贤,也是有层次的,这个没有问题,隐显不同,但是呢其性不变。这是就一般意义来说。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于有一个不变的心性,以我们的妄心,是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又堕入到常见,极容易堕入到常见。凡夫不相信我们本有佛性,那么很容易堕入断见;我们相信有,很容易堕入常见。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有分别,想要远离断常极难!为了这个缘故,为了让我们具备了修行的正见,四祖大师做了如下的、非常辩证的、智慧的开示。首先心不是随着身体的灭而灭,这是毫无疑问的哈,先遮止断见的过失。那么是什么情况呢?
常度众生,不起爱见
打开了心性(本有觉性)的智者、圣者、大禅师,他们当然不是死亡,而是获得了彻底的、永恒的生命。他们做什么呢,‘常度众生’,尽未来际度众生,没有终点的。所以《普贤行愿品》讲:众生无尽,我愿无穷。但是呢虽然常度众生,不起爱见。不起爱见就是不起对众生的贪着,不是为了要扩大什么,然后要多度众生,那不起这个见解。是度无所度,虽然是度无所度,而用度众生,不起任何的分别心、执取心,度众生和不度众生平等。你看这个境界,双离两边。第一,不是说自己觉悟了,就站在自心觉悟的高度看一切众生都本来是佛,不是局限于这个境界,如果局限于这个境界的话,那一定不去度众生。众生没在苦中,无人去同情,无人去解脱,无人去救助。所以同时要有法眼智慧,要起后得智,要能够了知众生在苦中,要运用慈悲去度众生,但是不执着于众生是自己所度,不对众生起爱见。众生呢听闻佛法,尊重自己,接受智慧的启发,这时对此不贪爱。那么众生呢诽谤、屈辱、对立、不接受教化,也不起恨意,这才是以平等心,然后依众生的因缘来利益众生,才是菩萨行的、中道的,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智慧的状态。
………………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