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小六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254页,84000字;阅读时长:1小时23分
2022年第3本。溜号看了本“容易读”的书。
七部分内容,阅读的大脑、碎片阅读、快速阅读、阅读卡片和笔记、主题阅读、深度阅读、阅读与变现
第一部分:阅读的大脑
大脑喜简厌烦,不要上来就给自己定艰涩困难的目标,从简入难,逐步养成习惯。
第二部分:碎片阅读:
利用碎片时间(循序渐进、或固定时间),从适合的信息来源(公号、知乎)中,使用工具(印象笔记等),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收集、提炼,建立信息之间的链接,形成整合。
第三部分:快速阅读:
并不是讲如何不默读,如何不回跳,一目十行的“阅读技巧”。而是“带着问题,更关注重点的内容”阅读法。
提问:准备好目标和问题,找到自己最想了解的关键概念。
预习(目录、序、封面信息)等对书的内容有大概了解,
快速扫读:10分翻完,与自己目标一致的关键词和重要信息,通过记号笔、便签等方式标注。
切重点:通过九宫格笔记,概念卡片,RIA便签读书法,将核心概念或重点进行概括。
复习:利用软件工具,把卡片收集归纳,通过复习或补充信息的方式,内化知识内容。通过重复和输出,将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第四部分:读书笔记
整理信息——提取精华——理解——概括——纳入系统——等着以后被提取使用
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概念卡片法等等。
感兴趣的可以读《卡片笔记写作法》
第五部分:主题阅读;第六部分:深度阅读
这两部分,直接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吧~~
作者自己也提倡看“一手信息”,那就没必要再看一遍搬砖的内容。
第七部分:阅读与变现
个人IP的打造,个人知识体系的搭建,从拟定目标,知识树,不断进行信息填充、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到持续输出。
总的来说,是一本可以看的书,重视“知识获得”的有效性,内化过程,以及系统输出,讲得挺清楚,而且也比较有趣。
接下来说让我不爽的点:
对我来说,读书分两大类,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
功利性的,获取的是知识、信息。非功利性的,则是无法量化和概括的感受、体验。
这是一本适合功利的读书方法论,理解吸收再输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这不代表所有的书都要用100%的功利性去评价。
我非常认同本书里对于知识信息的内化建构方法。但是并不代表每一本书都要记得,都要有目的,都要有内化,100%功利性的读书心态,只盯着有价值的关键词和有用的信息,只看最有用的20%的内容,会使阅读失去其最重要的魅力。
昨天发完《百年孤独》的笔记,朋友发了一页《西南联大英文课》的图给我看,特别应景。
我读书还挺随心所欲的。
有时候会读很快,尤其是那种特别吸引人特别好看的书,越high就越快,有时候自己都能觉得眼睛在字行之间飞一样,肯定是会漏字甚至漏句子,但完全不重要,可能之后会翻过去再看看,但当下“飞”一样的沉溺体验则是最重要且绝对不能被阻挡的。
有时候会读很慢,不止一句一句默读,甚至会读出声来。
所以这样一本教人怎么读书的书,在我看来过于绝对了,对于之前很少看书,或者自己还没找到读书的方向的人来说,容易产生“阅读=学习”误导。
昨天讨论此话题时,另一位朋友提到的读者权利十条,可以作为这种绝对的阅读法很好的补充。
读者权利十条
第一条 不读的权利
第二条 跳读的权利
第三条 不读完的权利
第四条 重读的权利
第五条 读不择书的权利
第六条 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的症状)
第七条 读不择地的权利
第八条 随意选读的权利
第九条 朗读的权利
第十条 默读的权利
——尼埃尔·佩纳克在 《宛如一部小说》
如果本书改名为《洋葱学习法》,可能我会给4★。
作者说的也对,很多书中的精华也就只有20%,其他80%都没大用,这时候,就可以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快速采集信息,比如本书。
但是呢,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应该尽量看一手信息,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同时辅佐一些认知学习、自我知识架构搭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