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节假日,中国人都喜欢打着各种名号去聚餐,一起去娱乐。可我却不太喜欢这种相聚,总觉得大家是为了聚而聚,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拼命喝酒,拍照,无力地想留住这一瞬间,徒劳地想让这一刻彻底的定格。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别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而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聚过之后终究还是要散的。聚,未必如愿般美好;散,也未必如想般悲凉。连王熙凤不是也说,“千里搭长筵,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既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繁华终归散尽,不管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总归是人生如梦。
由此可见,聚是相对的,而散则是绝对的。谁和谁也不能永远在一起,将来总有散的日子。聚时不要过于欢喜,散时也不要太过于伤感,宠辱不惊,云淡风轻,方能平平淡淡过一生。大悲大喜,大开大阖,都不是人生的幸事。其实聚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会有散的时候,如李商隐所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聚散两依依,聚的时候要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散的时候要记住彼此之间的美好,长存心间。
好花不常开,好酒不常在。花开的时候要好好欣赏,铭记花儿最美的瞬间。有酒的时候,开怀畅饮,人生哪得几回醉。所以当毕业的师兄喝的畅快淋漓之时,我特别能够理解,那个时候,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终于博士毕业了,难过的是就要远离曾经朝夕相处的同门,远离曾经非常熟悉的环境。心里悲悲喜喜,兜兜转转,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何滋味。我想在我博士毕业的那天,我也会喝个烂醉,为曾经的辛苦和无力,为曾经苦楚的岁月,为十年漫长的岁月,为无数的聚散别离。
昨天刚聚完,明天还要继续。只不过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方,换一群人,心情却依然未变,银子哗哗的流出,没有实际意义的聚会还当继续,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聚会后的我们照常工作,生活依旧,岁月依旧,你我都只不过是别人人生中的匆匆过客。相聚就意味着别离,别离是为了更好地相聚,相聚别离,别离相聚,如此反复,周而复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面对着不同的对象。人生中充满着种种无奈,无奈左右着我们,我们却不能左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