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印度哲人,一直感觉他的书有些晦涩难懂,也就没有细细研读,直到去年下半年机缘巧合认识了公司同事组织的读书会。被赠予了一本《生命之书》,开启了新的探索路程。
参加读书会,抱有目的性的去学习讨论,希望别人能就具体问题给你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合适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如何面对生死分离,独处或与人相处的问题,恐怕是普通人开启心智之后均会思考的问题。所以,在你思考这些问题时,你已经具备了与大家一起讨论的基础,就是愿意倾听的心。倾听别人,倾听自己在这个过程的变化。
简单总结几个读书会期间有触动的思考。
1、没有既定模式,保持觉知、质疑与探索
缘起性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持有固有的理念来对待遇到的人事,可能会引发冲突。
保持觉知,意识到变化。坚持质疑,避免受限于个人经历猜测而导致的偏见。尝试探索,发现未曾遇见的自己,领略花开的多样。
简而言之,当下的思考判断,只适用每个当下。
2、冥想不是压制念头,而是观察念头并放下
在正念练习里,大家观察自己的种种念头流淌,不作评价与批判。有的时候,我会尝试通过关注呼吸或者身体某个部位的知觉来放下其他的杂念。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专注力,对当下的专注。然而可能有的问题是,所烦恼的事情依然在那里,并没有消失。
冥想的不同是,忘记自己的感受,不去思考。观察这些念头升起与落下。交替间,自己只是超然的存在,倾听周围的声音。
简而言之,在冥想中看见自己,消融自己。
3、空寂并非孤立,而是无时无刻与万物相联
禅修,很容易被人认为在深山中更合适。殊不知,寂然独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与万事万物联系的时候,不依赖不粘着,不执着不占据,不延续不放大。在生活中历练才是真正的修行,尤其是在内卷之王的一线城市。
简而言之,空寂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时刻保持觉醒,如如不动。
克氏理论与禅宗有类似的地方。语言表达是总结既有积累经验,语言无法表达完整准确。既有的经验还是忘记比较好。权当空山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