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爱陷入回忆,往往是对现实有遗憾造成的。所见苟同。
三号楼,曾经的老楼,教工安置之所。所以称三,源于所有楼当时均没有名字,故以号代之。与之并存的还有一二四五六号楼。
三号楼共三层,约有房33间,底层最外一间用作小卖部,余下32间用作住宿。其外观陈旧,内在亦异常简陋。归有光《项脊轩志》有“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三号楼尝与此雷同。
念三号楼,是念自由。
课下,老师们一起做饭,相互窜门,休息时间长一些,还就楼下空地打打羽毛球。欢声笑语,犹在耳畔。身移影动,恍如昨天。
放学恰逢无自习,尤其夏天的黄昏,去附近的田间河畔散步的人,三五成群,轻松惬意。
楼后不远处是农人的西瓜和葡萄地,成熟季是欢乐季,有人骑着摩托去采购,囊括一切最新鲜。
念三号楼,是念人情。
彼时教学楼惟有一栋,教职工六七十,学生仅千余。
我们微笑着向所有老师问好,尤其之于年长者,抱以所有尊敬与谦恭。
教室紧张,我们紧缺办公室。曾经一度,三号楼一楼向阳处,腾出几间办公用。小小一间房,可容三个年级一个组。当时并未觉得打挤,倒觉流水阅卷时,方便许多。
后来年轻人结婚者多,住宿不够,办公室又挪往了别处。
当然,最寻常之景是,凡住宿的教师,房间必有一张办公桌。生活、学习、工作,三不误。阳光普照之时,楼道里是总能见到坐在小板凳上阅作业的身影的。
念三号楼,是念旧恩。
初来这里,工资八百多,课时津贴每节3元,晚自习每晚8元。一月一结算。
所以每个月有那么两天,大家喜欢往财务室跑,144+32,攥在手心,是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并非今日数字时代所能媲美的。
住宿是免租费的,大家真真切切感受过教师职业的优越与崇高。
升旗是置根心底的重要事,周一清晨起早,站在小小队列里,肃穆而庄严;下午例会,是古老的长条皮凳,去了常和最要好的挤坐一起,不挨骂的时候偶尔窃窃私语,相视而笑一下下。简单而快乐。
当时的领导们,是尊贵的长者,年龄中透射出不可侵犯的威严。我们尊之避之。如今回想,是满满的和蔼可亲。
而今……
三号楼如迟暮的美人,她饱经风霜,早已香消玉殒。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雄伟壮观的新住宿楼、行政楼、教学楼。一幢幢,拔地而起,装点了校园,却多少有些冷却了故人心。
…………
学校占地越来越大了;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多了。然——
熟悉的人再难得相见了。各级在不同的楼,各层有自己的办公室。上班下学,自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
升旗和例会,是自己的专属号了。对号入座,考勤方便轻松。
住宿楼开始收费了,电费年费,新人旧人,丝丝不苟。
入职新同事,见面不相识了。一则相距甚远,一则孩子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小骄傲,若非不得已,似乎并无相识的必要。
…………
好友相见,最常说的一句竟是“好久不见你了……”这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我们无能为力。
其实远不止这些,很多遥远的故事和情感,我拙劣的指尖,我愚笨的思绪,述不清,绘不出。
吾心深处长有声音在回响:念三号楼。
只所幸,庭有松柏树,吾至之年所有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隐约可见,其间弥弥,是吾辈远逝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