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话是有道理的。
前段时间,盛夏酷暑,我们一行几人去苏州参加一个读书研讨会。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尽管是烈日当空,怀揣一颗好学的劲头,和对苏州城市的向往,我们背起行囊,晨起赶车,兴冲冲地来到了研讨会的目的地,苏州科技博物园。
尽管提前半小时到达,但会场里已经是济济一堂,人头攒动。偌大的一个会场几乎没有空位置。会议时间不短,总不能站几个小时吧,我们几个人都在紧急地搜寻空位。终于看到前面有放包包和行李的椅子,连忙挤进去俯下身子轻轻地问坐在旁边的人:这里有人坐吗?那人头抬了一下,没有回答,又低下头继续玩手机。
这时她左边的有位年轻的,看见我们在找位置,主动地让出了一个放行李的空位置,我和一个同事连忙说声谢谢挤在一起落座。会议还早,那个埋头玩手机的人终于抬起来头巡视会场,我突然觉得这脸似曾相识,就拼命在脑子里搜索,后来终于想起来她是我曾经很崇拜的的一位紧邻城市的教研员,前段时间在我们一个进阶班做过报告。从来不喜欢听台上夸夸其谈的我,唯独那天被她那绘声绘色的专题报告吸引住了,记得那天我还发了一个朋友圈:出色的口才,幽默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很有说服力,膜拜。
我小声的对同事说,你还记得她吗?同事也一下子没看出来,经过我的提醒后,她也认出来了,出于对她的敬仰,我们俩傻乎乎地靠近她,满脸仰慕地对她说,您就是×××老师吧?她抬起头瞄了我们一眼,冷漠地说:你们是谁呀?
我们是您的粉丝呀,前几天您在高邮为我们做过讲座的。
我俩使劲地比划着介绍自己。
哦!
一个哦字没了下文,她又低下头玩她的手机。我这才注意到她还脱了鞋子,一双光脚抵在她前面椅子的后部,有节奏的抖动着。她旁边椅子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行李,看来跟我们一样,也是风尘仆仆赶来参加今天研讨会的。
看她一脸冷淡的样子,我和同事有些尴尬,人家是名人,架子大一点很正常。是我们欠缺礼貌,打扰了人家的兴致。这时旁边又有人让出了一个位置,我和同事终于宽坐准备好好听讲。
讲座进行到一半时,后面又进来了几个人,大家纷纷把能空出来的位置让给了后来的人,还有一个在后面没找着,找到那位名人旁边放行李的椅子时,也跟我们一样,轻轻地对她说:麻烦你把行李拿一下。她慢腾腾地把头转过去,对那人摆摆手,意思行李太多,不好让。她看人家没动身,就装模作样地把她的小包拿起来,其它的一样也不动。当时我俩就觉得很气愤,结果人家看她没有要让出位置的意思,只好离开了。
说实话,后来我和同事就没安心听讲座,轻蔑地看了她一眼,她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会听报告,一会记笔记,一会玩手机,一双光脚还不时地抖动着,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我后悔当时没站起来让出位置,看她会不会有羞愧的意思。同事说我傻,她既然不懂得羞愧,你做什么她都不会在意的。说得也对,只是,我们心里很不平静了,我们那么仰慕的一个人,原来却是这样的一个人。
记得那天她在台上激情洋溢地说过,她是怎样一步步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赛课获得全国大奖的。今天到会的也都是全省各地的中青年教师,她作为一名导师,一位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分一个位置给别人坐一下都那么难,这让我们有些怀疑她曾经的高谈阔论真实性到底有几分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许她从头至尾都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后来,我那个爱憎分明的同事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在谈那件事,我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好不容易有个崇拜的人,却因为近距离的接触,高大光辉的形象一下子化为乌有,还白白地让人气愤一场。
向来不喜欢评判别人,不仅仅自己渺小,还因为自己也是个缺点无数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若是懂得反省,有些错误也未尝不可原谅。老人们常说,先成人再成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首先反省一下自己呢?台上高谈阔论,台下公共场合脱了鞋子抖动双脚,霸占位置不让人,是否又心安理得呢?
距离产生美,虽然是一个真理,但距离美终究是一种唯美,是一种臆想。现实中更多的是零距离,其实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去做,距离应该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