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一张十分“特别”的毛毯,从我记事起,业已知道它的存在。
毛毯为腈纶材质,长约两米二,宽一米八,颜色为浅紫色,两面的沿边各印有一条连续的黄色直线,正中央是一朵大牡丹(我觉得)。
区别于其它床上用品,比如每年冬天必需的棉被,这张毛毯的使用率并不高,更多时候被闲置在衣柜一角,独遭遇异常寒冷的天气,我妈委实顶不住——通常的做法,于是翻出毛毯。
在我妈心目中,毛毯的御寒效果显著。
至于我,态度和我妈不尽相同。我不喜欢毛毯毛茸茸的质感,而且一直以来有成见,认为其很“土”。我理解不了紫色与黄色的色彩搭配,那朵大黄花的美也欣赏不来。
不止我们家,基本上,我们村家家户户皆有这样一张(或不止一张?)年头不小的毛毯——无论材质、花色、质感等等,基本一致。
对了,在我们这个地方,毛毯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拉舍尔”。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拉舍尔”是我们的方言,甚至认为家家户户拥有拉舍尔毛毯,只存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地方。
有一天,刷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配图有一张毛毯的图片,图片中的毛毯和我们家的大同小异,并且得以了解“广东省省被”。
最后,看过许多广东网友的留言,惊讶发现不限于我们村,原来广东家庭“家均一张”;原来“拉舍尔”不是方言;原来不少人小时候有过相仿的经历——清洗的时候,人都癫……
如果要为众数留言以及我的感受作定论,我想说“拉舍尔不愧广东省省被”!也在那一刻,之前的偏见开始动摇,觉得我们家的毛毯中央那朵大黄花,似乎顺眼多了。
开始这篇文章写作之前,我问过多个广东同事,想确认他们家是否也有拉舍尔毛毯。来自汕头、广州、肇庆、梅州等地的同事一致回答“有”,不过对于“拉舍尔”的由来,不甚了解(其实若非素材的搜查,我又何尝不是)。
所谓拉舍尔,实则 Raschel的音译。Raschel这个人发明了一种经编机——生产毛毯,故此得名。
1775年第一台经编机诞生,不过经编工业真正的发展要到1945年,由于化纤工业的发展、变形丝的相继出现、长丝以及低弹丝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德国最先开始生产拉舍尔晴纶毛毯,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内装饰。因为拉舍尔毛毯色彩艳丽、手感柔软等优点,逐渐进入老百姓家庭。
1983年,广东美雅集团首先引进了经编拉舍尔毛毯生产线,产出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张双层拉舍尔毛毯,随后很快卷起了一股拉舍尔风潮。所以,如果你们家的拉舍尔毛毯有了一些年头,大多是这个牌子的。
为什么拉舍尔毛毯被称“广东省省被”?我写了很多答案,最终都删了,因为我觉得最好的答案是这些“拉舍尔故事”。
“我,拉舍尔忠实爱好者,可以一次盖三张。”
“我有两张,一张红花,一张黄花。”
“有床一模一样的,盖了二十来年,去年我妈终于给我换了。”
“我家有两张拉舍尔,是妈妈当年的嫁妆,一张200多块钱,在当时也算小贵了,但它特别耐用,30年了还在睡它,比我的年纪还要大!”
“我现在盖的拉舍尔,是当年在广交会撤场前99元买的,已经温暖我廿四年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