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将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收获经验总结输出,以帮助更多的职场新手扫雷排坑。周(不定期)更一篇小短文,以实战经验探讨的江湖职场术。
前言
我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节点
记得第一次看到《Did you know》(2009版)的时候,数据给我带来的震撼。让当时刚出社会坐井观天的我体会到了被闪电击中般的感受,认知到自己是多么平凡和渺小,以及这个时代的世界是多么庞大。
由其记得这一条: 2010年最迫切需求的10种职业,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我们现在要教导学生准备胜任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还不存在的科技以解决我们无法想象的问题。新科技的资讯量每两年就增长一倍,这对于4年制理工学生的意义是:一年级时学的知识有一半到了三年级就过时了。
面临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B站发表完《后浪》的时候,正好迎来了我们公司校招生入职,真正的后浪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其体会是什么?他们所了解的实战技能比自己十年所累积的技能还先进,出品的质量和你相差无几,更甚有可能是超越你的存在。他们的作品更符合时代,更贴合现在的市场。站在前沿的不是你,而是他们。
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表达作为前浪如何不被后浪追赶反超而焦虑,而是探讨作为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应对这种变化,这种速度。
什么是反脆弱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我父母在5年前左右开始玩微信,现在上拼多多对他们来讲是日常的消遣。从排斥学习,到成为常态。即使不是兴趣驱使行为,也要被环境被迫做出改变,因为落后肯定是要挨打的。
在大环境瞬息万变的飓风下,如果你与之对抗,可能会粉身碎骨。更好的做法是拥抱改变,适应变化。并且,能在变化中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
反脆弱不是坚强也不是坚韧
坚强和坚韧充其量只是不受伤,但无法从伤害中获得什么。避免伤害不是反脆弱,反脆弱追求的是在伤害中收获成长。
为什么会脆弱
现在的各种自动化系统导致整个环境的依赖性
今年去云南旅游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个卖梨子的婆婆。卖了一些梨子后准备付款,我就很自然的拿出手机,准备扫二维码。但婆婆说她没有这个,甚至连手机也没有,最后只能找为数不多的现金支付。当时我就在想,这个婆婆想出去可能都寸步难行。疫情期间每个车站上下车都需要出示健康码,到处消费都使用移动支付,没有手机的她就只能这样被困在这个小地方了。
反过来看看自己比这位婆婆好多少呢?从生活到工作,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技的陪伴。如果随便有一样东西失效了,可能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最简单的例子是我的小四驴(电动车),一旦它扎带了,我就必然会迟到。
我们太过依赖科技的自动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以导致过度的依赖性形成了脆弱性。
各种脆弱推手引导着舆论和观点的脆弱性
各类焦虑制造者推动着整个舆论的方向,理财、保险、健康、生活、家庭……无处不在,源源不断的向市场输出着焦虑的氛围。引导着人们购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攀比着无意义的物质追求,消遣着娱乐至死的所有空余时间。
结果是,买了个寂寞,让人们的焦虑和不安愈演愈烈,催化了脆弱性的野蛮生长。
反脆弱能获得什么
理解不确定性是常态
看似确定的环境中实际上充斥着脆弱性
稳定性,似乎很诱人。确定的时间,确定的付出,确定的收益。许多追求稳定的人就是这样期待着稳定,用着一年的经验,做了十年的工作。十年后不会获得工匠精神的美名,而是随便遇到一个风波,就被打的体无完肤。
实际上不确定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反脆弱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点并且不产生抗拒。
从不确定性中收获成长
同样是十年时间,不断地接受不同的挑战。挣脱自己的舒适圈,面对挑战,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保持学习,保持反省。时间会给你答案,而这个答案是你持续成长带来的结果。
如何做到反脆弱
1、像生命体一样保持弹性
生命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复制(延续)能力
一个机械装置,一切都必须是确定的。确定的齿轮、驱动,带来确定的输出。但中间随意一个环节被破坏,机械就不会再生产出同样的结果。
而生命体是富有弹性的
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不同的反应机制
a生理反应
人在热的时候会流汗调节体温;冷的时候会减缓肌肉血液流动,肺部换气量会增加,提高心肺循环负荷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命体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以适应环境。
b思考快与慢
我们有两套思考系统:一套快系统,帮助我们及时做出判断,保证我们的存活,但不精确。另一套慢系统,调动我们的逻辑思维,权衡利弊好坏再做出判断,帮助我们解决复杂问题。
两套系统的替换也是取决于我们所处环境,所遇问题,再做出选择。
2、学习模式
探索式的学习模式
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馈
如字面意思,关键是在问题来临时不要抗拒问题。别想着为什么是我遇到这种问题,关注点应放在问题本身。
边学习边成长
a别追求完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永远不会有一个机会让你完全准备好。不用过度追求完美,先保证有,再保证好。
b从反馈中获得成长:接受反馈,负面的反馈思考如何改善,正面的反馈则开心继续坚持。
每一处都是新的发现和体验
学的越多,理解自己知道的越少。每一个你没见过或者未曾接触过的事物都是一个新的发现,保持在自己主线的相关性的前提下,体验一个又一个新发现。
避免按部就班的观光式学习模式
到了对应的节点学对应的事情
我看到身边有些孩子整个童年生活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一年级学钢琴,二年级学书法,三年级学跆拳道……且不说孩子压力有多大,是不是孩子本身的意愿都不清楚。全学完了最后确定是孩子想要的结果,还是父母想要的。
为了看书而看书,而不是为了学会一个技能
浏览和理解的区别想必无需多做解释,真正读书的人不会天天在朋友圈里晒自己今天又读了那些名著。让自己像一块海绵,渴望吸收每一个知识。每读一本书,吸收哪怕一句话,对人生而言,也多了一种选择。
3、不对称性
观察事物了解付出和收获之间的不对称性
有的事情不是努力了就有收获的,但也有些事情却是事半功倍。目前我自己也在探索当中,观察各种事物和人文之间的关系联动,寻找这其中可遇不可求的“事半功倍”。
拆解目标降低难度
健身容量,一口吃不成胖子
健身的伙伴肯定都知道容量这个词,指的是你单个动作单个重量下可承载的最大重量。说人话就是50公斤拉1次或者是5公斤拉10次,其容量都是50公斤。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如果你50公斤只能拉1次,这1次很有可能你会受伤。但如果5公斤拉10次,你很有可能会拉出第11次。
确定一个目标,拆解目标逐步实现
如果你给自己写一个传记,你会以什么题目命名?沿着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目标是出一本书。对于完全没有写作经验的我而言,无疑是一步登天,痴人说梦。但是,拆解目标,我每周写一篇文章。一年就有52篇文章,集合起来可能5年内就可以出一本书了。
4、问题就是机会
人生在于折腾
《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故事就明确说明了这一事实,别让自己长期待在舒适圈内,长期以往你会失去挑战的能力,最后被环境淘汰。
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个练习的机会
《刻意练习》中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到任何能力,把每一次的难题都视作练习的机会。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大不了再来一遍。
5、总结→分析→吸收→输出
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学无止境,但学会一样用一样。众多的知识可以经过你的甄选,将你追求的热爱的,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变成自己的行为。进而输出自己的观点,再讲给其他人听。
正如佛学所讲:每吃一口食物,除了应该对变成食物本身的生物表示感谢外,还应该理解它们为我们提供能量后赋予我们的使命——向更多的人传播慈悲之心。
最后
别因为一时冲动一时爽
虽然也可能一直冲动一直爽,离职、裸辞、说走就走走的旅行……别人的诗和远方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别轻易的放下你所有的努力。总归有一刻,人要回到平静,为自己的选择作出努力。
人的一生是获得体验的过程
《海奥华预言》里说我们都是大圣灵的灵魂碎片,为了体验世间的五味杂陈才来到这里。既然如此就别惧怕体验,别到最后的终点再懊悔自己荒废了时光。
拼命努力(精进)不是仅仅只是为了财富,更重要是因为你还有能力可以拼命。别在这样可以绽放精彩的时刻选择了安逸。
共勉
原著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本文算是我阅读后对于反脆弱的理解。希望大家都拥有反脆弱的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收获成长。若对你有所收获,我很随喜。
作者介绍
老可看这里:野路子出身,互联网从业者。十三年设计相关从业经验,现任国内互联网公司管理岗。心理学爱好者,书法、文学、健身爱好者。一个妄想为世界增添一份属于自己的色彩的人。
另外,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如有不对,欢迎指正。谢谢!
公众号:老可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