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期待呀!
先看教学设计,想怎么评就怎么评,把感受最深的跟大家分享。
老师们专心致志看教案,边看边写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老师们奋笔疾书,写的多认真啊!
每个人都进行分享,分享环节:
前曹王秀花,触动最深: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可以让孩子们动起来,身体打开了,心才能打开。这个要求为自由畅谈提供了仓容的环境。身体自由,心才是自由的。在孩子遇到事情时,先处理情绪,谈论时,情绪先得到宣泄。
听课之后的评课,相当于一个头脑风暴,才能对这节课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王打卦中小,李长青。
不同之处:开始游戏导入,有趣味性。重点内容面对父母唠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唠叨,是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真正帮我们解决问题,最后结束用歌曲情感升华,歌曲更能感染人,把人带到真正的情绪中,面对父母的唠叨,既能理解父母,又能改变自己。
肖庆芳:
不同之处:定稿比较注重感受。引入不同,故事引入,直接放故事,有点被动接受的感觉。而游戏则能很自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张老师:班会课和心里健康课的不同,班会重规则。越来越不说,这就是防御,是因为师生互动在里面,才会形成防御。
有知,有情,有意,有行。促进知情意行统一,会更阳光,会更快乐,会更爱学习。
靳妍妍:
积极肯定。
先小组头脑风暴,每人都想写白纸上,再一起选两个,写红纸上,从全班的好点子中,选择最好的点子,对于想出好点子的同学,都是一个很好的,很积极的反馈。这就是智慧。从这里看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更好的。里面有个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在里面。通过这个案例学习了一个新名词:团体动力学。
曹杨杨:没体现心理健康课的特点。导入打动了。和平时教学相比较而言。
刘淑萍:教师讲的再好,也不如让学生真心去体会。环节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
张老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宣泄烦恼这里,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别的来,他在说时,情绪得到宣泄,得到共情,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说真话,而不是说正确的话。当学生说完,老师是如何回应的呢?评判对错,情绪不被看到,行为没被认可,就是一种压制,其他同学就不好说了。 会让学生抵触,防御,要培养团体动力学,不评判,运用回应技术.回应,看到他的情绪,老师看到了,让你很愤怒,很伤心,让你很无奈,让她感觉到被看到,当情绪被理解时。
催生团体动力的一个关键是:不评判,回应他,让他被看到,被共情。
祖茜:最终效果和目的是不同的。故事导入很难引起共情,可能是同情之心,怜爱之情,学生很难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
张老师:第二篇教案聚焦一个点,是学生深受困扰的一个点,这个切口很小。宏达的感恩,切入口太大,
暖身,学生身体打开,链接直接经验。背景音乐是一种暗示。《爸妈谢谢你》,这些图片和音乐会引发孩子的一个投射,在这个温暖的画面里实现一个链接,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时,链接到自己的经验,引发了学生的共情,团体动力在这里进一步得到发展。
张超:
张老师:感恩里面,评判在里面,让学生心生愧疚。第一课例,第二课教给孩子智慧,同伴的经验丰富了他自己的经验。
心理健康课,就是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让他行为得到改善,心情得到放松。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格,乐观的心理品质,不能上城班会课。
裴艳娟:
唠叨的背后是爱,但不容易被小孩子理解到。他们与生俱来就有能量,也有能力。用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会更健康成长。
张老师:心理健康课,最终落实到行为改变过或行为认知调整上。由前面的知情意行决定是否做到。
引导技术:不是分享上面的经历,而是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对你唠叨?看到了唠叨背后的爱,期待,或者生活的不易,当看到这些的时候,就不再会有那么大的情绪。把问题进一步深入。这就是心理辅导中的引导技术。
技术很多,慢慢学。
张金玲:
《感恩》有被教育的感觉,亲情小测试:有被指责的感觉。
指指点点,引出自己和父母的交流方式。
被赞扬,被看到的感觉。被理解,比硬硬的感恩有一个心的交流。
给孩子一个信念,他的行为会改变。
张老师:理解的,共情的,包容的,支持的,甚至是引导的。在最后,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在老师这里是接纳的,学生在老师这里是有安全感的。营造一个安全的,自由的氛围,是心理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团队结束阶段,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生活,提升认知,情感高度共鸣,让爱得到升华,对父母的爱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宋倩倩:
配乐营造氛围。音乐的设置更能给学生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感恩。
头脑风暴,抛题,让学生讨论,迸发思维的雪花,选择时的择优,会让学生有个正确的选择。
心理健康课的特点:用活动贯穿,突出活动,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宋倩倩:整个课堂氛围,一个压抑,一个活跃。
张老师:理念不一样,目的都是改善亲子关系,一个是感恩,一个是理解,更有理解性,设计起来更有。
活动理念就是面临的问题,亲子冲突,第二段就是如何解决。对一个课理念的把握,这是决定一节课思路设计和效果的关键。这属于学情分析。
邹爱莉:
从整体看,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题目改了,目的化更明确。活动结束后,衍生出来的意义更大。一个是表演,一个是用,学以致用才能体现心里辅导课的意义所在。案例的指向性问题,引导语细致,指向性明确。只有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范围内启发思考。
认同学生想法,不评判,不指责,让学生说真话,对学生成长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张老师:角色不同,一个是教导,一个是引导。落脚点不一样。问题的指向性不一样,即引导的技术。不评价,创建一个安全的氛围,但是孩子思想有可能偏颇,上课不评判,课下要处理,即个别辅导(接纳孩子的情绪,宣泄孩子的情绪)。
李春红:
教育是件润物无声的过程。活动体验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同学一起,引起自己的思考,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无声中,不刻意的做,学生会有自己的成长。提出自己的建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或许更能体会但父母的不易。
张老师:具体化,具象化,引起学生的认知,也是心里辅导课的一种技术。要不要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决定取舍。和传统文化课相比,八中八部众,重体验不重认知,同伴分享提升学生经验,本课不漏教师的痕迹。学生体验的东西,才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张老师通过贴切的现实的经验例子,让大家充分理解了在本节课中所用到的心理辅导技术。 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强行让别人跟着自己的想法去,这属于不合理的信念。人们做出的行为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验。 各种指责抱怨就是源于自己把自己的价值观凌驾在别人之上。我们想法怎么引导怎么影响,而不是强制。
尹建新:
效果可能产生于结束之后,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影响。
确定自己活动的理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实际生活中更容易操作。
第一篇忽略了学生的表达和宣泄。
暖身游戏的选择和课题联系很重要。从第一个课题开始渗透情感教育。
在各抒己见时,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李国真:
情感的陶冶。重在方法,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孩子做出的行动不会因为自己的委屈。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都主动出主意。
刘建美:
钟扬扬:
作为心理老师,自己三观要正。要跟上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关系要平等。
张老师:孩子付孩子的那部分责任,对家长也要一部分教育。家校合与,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当下,是处理孩子的情绪。
任飞:
学生自己的观点更易于学生接受个易于操作。
杨淑花:
心理健康课的定位发生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聚焦与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利用朋辈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之间更容易引起共情,更便于借鉴。
王静:
语言建构,决定事件的发展方向。
第一篇的活动理念出现了一些评判,评价性的语言,拿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做对比。什么时候用合适的技术?第一篇案例的教案是片面的,要求孩子做什么。
第二篇语言架构比较中立,把唠叨具象化,矛盾都是语言架构的问题,对孩子的伤害,把和父母的矛盾降低到最小化。都是老师单方面的要求,比较主观的一个备课,有控制在里面。而且评价语
精微化技术,
之前是描述。就是我看见你了,我看到你了。。仅仅是描述现象,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我看到了你气喘吁吁紧张的过来,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吗?孩子就会把问题非常本真的表达给我们,平时要注意和孩子的语言沟通。语言建构好了,才能让教育水到渠成。
张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的一个原则:价值中立。通过描述性语言,描述事实。 老师知道了事情经过,你很着急,你很愤怒,这是描述事情,带着个人情绪,就会带着评判,就不是价值中立了。
人际问题:
要用我向表述,而不是你向表述,带着指责。你把东西摔坏了,我感到很生气。一种沟通技巧。 学了个技巧,真是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