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龙场悟道
公元1505年,35岁的王守仁,在朝堂争斗中落败。他被当堂杖责、关进召狱、又被锦衣卫追杀,经过3年的颠簸行路,终于到达了贬官目的地,贵州龙场。
龙场是一个古老的驿站,因为年久失修,建筑潮湿发霉,根本无法居住。王守仁只得在路边找了一个小山洞栖身。山洞幽暗狭小,王守仁把它比作棺椁,每天在洞中读《易经》,静坐思考,体悟生死。
一天半夜里,王守仁似梦似醒间感到,似乎有人和自己说话,一时间豁然开朗,心中之“理”突然明白起来:我的心就是宇宙,心如明镜,即可洞察万物本质,掌握世界运行规律。
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在“心学”价值观的基础上,王守仁又继续完善出“致良知”的价值观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王守仁由此开启了“开挂”般的下半生。“心学”也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
身处人生的低谷,王守仁没有怨天怨地,没有愤愤不平,更没有自暴自弃。他把时间都用于读书、思考。
《增广贤文》中“人贫不语,水平不流”,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的贫,不仅指经济上的穷困,还包括处境的艰难。
当人处潦倒落魄时,就像水流进了低洼之地,唯有保持安静、保持冷静,才能找到向死而生的逆袭方法。
02为什么“人贫不语”?
“人贫不语”这句话,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贫”是指经济上的穷,“不语”是情绪低落。
当一个人生活贫困时,往往不愿意多言多语;过多的语言会暴露自身困境,引来别人的嘲笑或嫌弃,就像祥林嫂。
其次,“贫”还包括认知的短板,“不语”是避免说错。
对某个知识、某个事件不了解,就不要随意评论,避免因无知闹出笑话。这种“不语”是一种自我保护。不明白,不了解,就保持沉默,给自己时间去积累,时机成熟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次,“贫”也可以指广义的“身处困境”,“不语”是沉潜蓄力。
如果是生活遇到困难、工作不顺利、发展遇到瓶颈,有些人会选择暂时远离人群,独自一人静静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安静的环境,会让思路更清晰,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
这时的“不语”,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沉默,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无论是哪种“贫”,不论是被动的沉默、还是主动的沉默,这都是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陷入“精神贫困”,丧失表达的勇气,被卷入情绪低落的漩涡,这种状态不应该保持“不语”,应该尽快去寻求心理帮助,避免抑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越是潦倒,越是有三句话不能说:
03在沉默中逆袭
身处困境,应该少说做多、少抱怨多反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越是潦倒,越是有三句话不能说:
第一,不说大话。
有些生活潦倒的人,会极端要面子,喜欢吹牛皮。越是这样,越容易被人视为笑话,这不仅会让他失去尊严,还会使他的困境更加明显。
第二,不说谎话。
生活不顺的人,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可能会产生说谎话的冲动。然而,说谎话只会让人失去信任,一旦被揭穿,他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第三,不说丧气话。
身处困境的人,很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说出一些丧气话。然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形成一种负能量,不仅会影响到自己,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与此同时,身处困境,还要积极去做三件事情,才能更快找到绝地反击的方法:
第一,思考分析。
在沉默中,人们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处境,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埋头苦干。
在沉默中,人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这种默默的努力,往往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三,自我提升。
在沉默中,人们可以利用时间来提升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样,当他们再次开口时,他们会有更多的资本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