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鼠鼠木
批判时代,是因为爱这个时代。
我想,鲁迅先生是很痛苦的,因为他看到了那个时代深层的弊病;但爱有多深,对旧制度的恨就有多少吧,甚至更浓烈?
前两天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课上谈起了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有一位同学将公知标签化为“键盘侠”,甚至还带着崇洋媚外的意味,这就不大可爱了。
标签化一类人群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因为这意味着你把这个庞大的群体全部打上了某种烙印,以一种不全面的分类去涵盖整个人群,这也就意味着抹杀了多样性。
所以,不要轻易的去标签化一类人群。
批判中国体制中国社会的群体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单纯的批判,各种觉得中国不好,满满的负能量。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很多,看法也就同样多元。也总有人会想要抹黑一件事,再正能量的事情也会说出所谓不好之处。
但还有一群人,他们批判体制,并将这种声音发出来,是为了更好的爱这个社会。
他们职业多样,有主持人,学术专家,艺术家,还有许许多多普通人。
我想,他们将这种声音喊出来,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引起一个圈子的人的反思。就像鲁迅先生那样,他的作品直接作用于普通民众可能没什么成效,因为下层民众也就是他最想改变的人是读不懂的,但是有一批人,那个时代同样有抱负的人会读懂,他们会反思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时代的领导者。那些革命家,政治家,他们会发起一些运动,一些可以渗入下层百姓生活的运动,渐渐的,先生的力量得以体现。
其实我认为这个道理在今天也是一样的,我们批判现代的一部分体制,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思考,在这个全民参政的时代引起更多人的反思,大家一起更好更快的促进体制的完善,而不是仅仅泄一下愤而已。
所以,我始终相信,这一类人是占大多数的,正如我坚定的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一般。看到它的弊病,但依然爱着这个我们出生的地方,为它的向好而努力,这大概是最好的模样吧。
行动的成效有好坏之分,但总好过单单看着不行动。无论怎样,始终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早一点好过晚一点吧。
当我们出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洋洋洒洒写下来的,很大程度上是你思想极其高涨的时刻所思考的内容。但是,当将这种思绪表达完毕的时候,再来想一想,你是否丢掉了一些内容,丢掉了它的另一面?
这个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丝丝缕缕,相互交织,只说一方面很多时候是极其并不全面的。所以文科性质的大家都知道,一个综合性问题,往往都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艺术军事外交等多方面考虑,这是很有道理的。
(PS:个人意见,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