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硝烟落幕的“双十一”,又书写了一个“买买买”的销售奇迹。
11日凌晨11秒,1亿元;28秒,10亿元;3分1秒,100亿元。据星图数据统计,这一天,阿里平台的交易额为1682亿元,全网总销售额为2539.7亿元。
在一次次购物狂欢的盛宴上,众多剁手党们不能自拔。
正如大海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双十一后”是谁开始默默吃土、关灯吃面,又是谁赚得盆满钵满。
想到了电影《购物狂》中的芳芳因为无法控制购物欲,经济能力陷入困境、连番失业。而现实中更有活生生的例子,2012年江苏一女子因网购产生家庭矛盾,真的剁掉自己的大拇指,成了名副其实的剁手党。
剁手真的很痛,可正如吸毒上瘾,历经九死而不悔,真的无药可救吗?
剁手党的前生今世
据坊间分析,剁手党竟缘起于《射雕英雄传》里的北丐洪七公。洪七公身负武功绝学,但对美食毫无抵抗力。因为贪吃误事,导致无法营救一位英雄,他悔恨不已,自断右手食指作为惩罚。虽然痛定思痛、对天发誓,但事后洪七公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追求美食,并被江湖美誉“九指神丐”。
而现在,互联网带来交易的透明化,淘宝、天猫、京东等零售巨头的短信、邮件、微信、广告传单、网页弹出广告冲击眼球。面对各种打折、促销,很多人都抵制不住诱惑,投身购物大军。买买买不仅成为一种心态,更成为日常的一种习惯。
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618”,都成了剁手党们的狂欢节。根据网络对剁手党类型的分类:
500元/月以下,勤俭持家型(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500~5000元/月,普通青年型;
5000~1万元/月:铺张浪费型;
1~3万元/月:剁手型。
面对内心猫抓似的购物欲望,剁手党们难抑冲动,对购物行为失去控制。在收藏进购物车、点击下单的那一刻,之前的沮丧、紧张、压力得到完全释放,内心满是愉悦、安慰、满足和幸福。虽然也曾后悔失望自己的行为,却又精神百倍的持续购物。
哪怕事后买了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哪怕透支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哪怕背负家人责备的洪水滔天,哪怕面对真实花销撒谎的信任危机,全然不在乎,只是因为“我买我快乐”。
多数关于强迫症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是强迫性购物的主要受害者。因为女性血清素受体较男性更多,制造的血清素总量又不足,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借助购物、甜食等外部刺激来感到快乐。同时,女性更加热衷逛街、购物和社会交往与女性的天然身份属性有较强联系。
剁手党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剁手党都理由充分:“你看他们多便宜”、“你看人家根本忍不住”、“你看别人都在买”、“你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时候理性滚开,任性才是王道。
你看他们多便宜——抓人眼球的商家策略
商业社会就是眼球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商家将传统商业的十八般武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招式施展出来,打折促销、捆绑策略、锚定机制、爆款战略、品牌攻势、社群模式、粉丝经济…..消费者武功再好,也怕菜刀啊。更何况剁手党根本就内心弱小,手无缚鸡之力,只好束手就擒。
在个人崛起、消费升级的新经济下,如何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从而上瘾,有效提高用户终身价值、价格的灵活性和产品的竞争力,这是每一个商家都需要耐心琢磨而又渴望实现的命题。
《上瘾》一书就明确提出,为了让用户上瘾,需要通过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四个步骤的上瘾模型,依此步骤循环往复形成正向循环,让用户与产品开启谈恋爱的过程,从而上瘾。
你认为你懂经济学、商业逻辑,可商家早已经把你琢磨透。更何况体验消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零售模式正在扑面而来,早已让心动好奇的你欲罢不能。
希望你真的能抵得住!
你看人家忍不住啊——翻江倒海的多巴胺
不仅购物会上瘾,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等都会上瘾,都在满足我们的欲望,隐藏着“我快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的价值判断。
美国记者马克•埃尔伍德在《折扣──你不知道的打折促销心理秘密》一书中,讲了他母亲把各种优惠券存放在一个散发着玫瑰香味的盒子里,并视若珍宝;会定期把已经买下的东西退回去,并在打折时重新入手。
他从科学角度分析,剁手党们之所以忍不住,就是因为多巴胺。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被视为“美味果汁”,愉快时,就会分泌。曾有研究监测女性在看到特价商品时的心率,当得知可以用比平时便宜1.3美元的价格买到一瓶沐浴露时,心率居然变得比坐完过山车还要高。此时,多巴胺变成了“占便宜”的代名词、快乐的指示符。
你看别人都在买——威力十足的环境法则
成为剁手党,并不是药物或行为本身蕴含的东西让人成瘾,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让人成瘾。
浏览网站不知道买哪种,淘宝的竞价排名、购买量、评论意见会引导你下单;偶然发现朋友圈的好友晒出心仪已久的东东,连忙追问价值几何、东西何处、感受如何;看见同事买了新车,心理特别羡慕,连忙研究是否准备替换下自己的旧车……
很多情况下,对物质的依赖或是强迫性行为源自家庭、同事、邻居等其他人行为的影响。他们如果存在酒瘾、毒瘾、贪食、抑郁等问题,自己出现强迫性购物的概率就会升高。
尤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强迫性购物倾向存在高度正相关。热爱购物的家庭通常用钱或礼物奖赏激励孩子行为,没时间陪孩子的父母常用物质代替孩子的情感补偿。孩子们因为年龄小,更难以抵挡内心冲动,缺乏控制消费习惯的能力,由此成长为剁手党。孩子们从小就习得了这种替代性的安慰。
你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内心真的需要安慰
2009年5月一天,阿里巴巴的张勇和伙伴们讨论,可以搞一个类似美国感恩节的大促销活动。正当为日子的选择挠破了头,有人提议“要不就在11月11日吧,光棍节,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忽悠他们上网来购物”。
虽然剁手党们很多诞生于基本生活需求,但大多终结于无休止的收藏、下单、拆包的快感中。孤独、不被认可、抑郁、无价值感、悲愤等内心感受,即可以化为食欲,也可以化为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
通过买买买,强化对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追求,可以招摇过市、优雅炫富,也可满足空虚、获得尊重。因为客户是上帝,不满意给你差评。
通过买买买,可以短暂忘记人际交往的失败和工作生活的挫折,与物质建立联系更为便捷,可以宅在家里,躲避世界的明枪暗箭、流言蜚语。
通过买买买,可以转移分散注意力,释放焦虑、紧张、愤怒的情绪,让自己的小宇宙爆发后再度坍塌成奇点,归于平静。可更多人也就陷入了购物狂热与焦虑自责的恶性循环。
剁手党的自我救赎
剁手党并非无药可救。关键是否愿意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上瘾本质。英国喜剧男星拉塞尔•布兰德在《从瘾君子到康复者》一书中列举了“戒瘾四步法”:承认、改变、陪伴、乐观。
第一步是承认。
剁手党不是源于真正需求,而是被欲望掌控、放纵自我。首先需承认自己确实有强迫性购物症状,的确上瘾了。接着,要问自己以下问题:
1.我对自己上瘾的现状满意吗?
2.上瘾已经对我的人生以及人际关系造成了哪些伤害?
3.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就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不是,我想要什么“更高明的生活”?
有了对更高明生活的理解,也就找到了超越现在的目标、方向、精神,可以从更高层次俯视自己的人生。
第二步是改变。
改变需要借助三个因素:理念、环境、工具。
理念上,要培养“断舍离”理念。断的是物品的价值,东西用起来才有价值,不需要的东西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东西;舍的是没用废物,不在乎沉没成本,物品要用在当下此时;离的是自己的执念,了解自己,让欲望发泄从购物转变为积极正向的渠道。
环境上,要淡化不利的周边。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不做剁手党,倡导简单舒适的生活。对孩子的幸福感而言,花时间陪伴远大于物质激励。平时购物提前列出清单,按照清单购物,不要面对商家轰炸,就“见异思迁、举一反三、顺手牵羊”。真实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相互的攀比,避免从众心理的盲目和及时行乐的放纵。
工具上,要建立预算制度,量入为出,在财务约束前提下关注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买回去放在柜子里,拒绝超越现实与当下的诱惑;建立回收箱,看看现有的东西有没有能够重复使用的,考虑添置新物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当成本高于效用时果断拒绝;要借助随手记、口袋记账等工具软件,记录自己的消费记录,进行月度总结,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第三步是陪伴。
可以通过运动、与家人朋友倾诉等积极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强大自己的内心。自己要寻找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肯定自身成长的每一点进步,提升自我价值感,不必通过购物来满足社会尊重。
可以找另一个同样被上瘾困扰的人进行交流。同样处境具有同理心,能够知彼解己、相互监督、共同作战。这样就会避免戒瘾的路上太孤单,也能收获别人的真诚建议。
那些感到孤独的御宅族、独居老人,应主动走出去,融入社交群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四步是乐观。
真正戒瘾毕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是一项长期工程。面对压力和焦虑,要放松心态,从小的改变开始,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坏开始总胜过不开始,不断迭代优化自己的行为总能收获更多。
做剁手党久了,快乐的阈值会越来越高,冗余的物品会成为生活的绊脚石,浪费的时间更会成为人生越来越昂贵的成本。
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不仅关乎好习惯养成、身心健康、社会关系,更涉及人生取舍、目标选择、价值判断和自我掌控。
走出封闭的自我,你会看到一个更宽广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