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12年也就是56岁。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相比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些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对决定他们的人生成功与否,也决定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个在影片中特别明显。来自下层社会的三个女孩,其中的两个,19岁就结婚了,她们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经营家庭、离婚、再婚、更早的有身体疾病等,另一个,因为希望先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其后再考虑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虽然她也经历了后来的离婚、再婚,但是一切还是相对完满,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为她更加清楚,过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给自己带来羁绊,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选择。
4、人生中的重要决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爱的小孩,可是当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退学并重新考,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最失败的决定。他后来没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决定,他从此多年流浪在外。虽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质的议员,但是他一生的贫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谨慎的决定有关。试想,如果他读完了那个普通的大学,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虽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码是安宁的,会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可惜他却流离失所,度过了暗无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稳定,是人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他们的家庭好像更加稳定、美满,离婚的相对较少,他们的事业发展也相对更加顺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们的婚姻是在他们年龄更大的时候进行的,所以相对理性,也更加稳固。他们与伴侣一起更和谐,事业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国的发达。
他们的下层人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国内很多中产的生活;他们的中产,也就是我们的上层了。物质的富足,环境的优美,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是我们国内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记得每次回国,初到的第一天,你会感觉到处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楼,感觉就像是贫民窟,当然一两天就都能适应了。有时候,朋友们对生活的那种满意,让我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说实话,人家的社会还是太发达了。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
7、片子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长轨迹,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与死亡。
因为片子是连续的,你突然能看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经不太似。你觉得,任何人都会衰老,上层、中产、下层,谁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暂,你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得面对慢慢的身体老化,体型的变化,容颜的巨大变化,对生活的承受的压力,等等。这会儿,才会真正感觉,人的衰老就在眼前,还有死亡。惧怕的感觉,悲哀的感觉。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这部纪录片,从头到尾
人生就像一场永远都醒不过来的梦,有时跌宕起伏,有时又平静如水。曾经有一个英国人,召集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十四位孩子,每隔七年记录一次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年过去后,这十四个孩子的人生被整理成一个系列纪录片,有的人看了它感动,有的人看了它反思,而这部受到了世界欢迎的记录片就是《人生七年》。
在外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个孩子到了七岁就成了一个大人”,就是这句话给了导演艾普特灵感,而曾经获得多次电影奖项的经历也让他有机会也有勇气将这一想法付诸现实。
作为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拍摄风格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极其客观和冷静的属性,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和对现实的反映。在这部影片里,时间才是真实的导演,岁月指导着每个演员走向他应走的道路,而艾普特则更像一个记录者和倾听者,把人生中不同的喜怒哀乐和起落沉浮用他想表达的方式一一表现出来。
社会阶层的固化、命运的轨迹以及人生的逆袭一直是这一系列影片观注的重点,导演艾普特曾经说,“把一个孩子七岁的样子给我,我会展现给你他以后的样子,这也是英国未来的缩影”,出身决定论这一社会学命题在影片中被探讨和解释,在阶层固化的英国,主人公们的一生仿佛从一出生就被决定,但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又有各自的起落起伏,各自不同的精彩。
当四十九年转眼过去,七岁的主人公们已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长大、变老,从最后的结果看,十四位主人公大多数没有脱离命运的轨道,穷人长大之后还是穷人,富人长大之后还是富人,而不管是来自上层社会的查尔斯还是来自底层社会的西蒙,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教育能够改变人的一生,尽管这个观点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但是在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却显得那么平凡,也那么的重要。
看到最后,主人公们都已人过半百,年逾不惑,回首往事,除了教育能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改变之外,他们认为婚姻也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身处上层社会的苏菲找到丈夫之后,由玩世不恭走向了成熟稳重,来自底层阶级的西蒙也因为找到了一个乐观积极的妻子,生活由此变得温馨和幸福。
当然,影片还将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应用到了极致,几乎每一次采访的观点都会相应地与其小时候相对比。当五十六岁的尼克走在童年时常走的乡间小道上的时候,尼克小时候的影像也在一个平行蒙太奇过后出现,那个时刻,没有配乐,也没有音效,但那个时刻的所有都在时间的变化中显得那么沉重而沧桑。
有人曾说,只有记录片才能够追逐生命的时光,或许就是这样,在《人生七年》中,主人公们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爱情,对事业,对理想的看法。从七岁到五十六岁,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自身的变化,从底层到高层,我们也可以窥视英国社会的人物群相,这是一部雕刻着时光的记录片,也是一部映射社会现实的记录片。
在《人生七年》中,有的人自精英阶层而来到上层社会而去,有的人一生都陷在不幸的泥淖中无法自拨,而有的人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热忱当上了大学教授,实现了阶级的跨越,其实人生中并不存在死板的规格和条条框框,在英国社会中如此,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人生并不漫长,但是总要承受了各种悲欢离合的经历,体会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这样的人生才算完满。电影中的人生是好是怀,我们无法评判,但是我们却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他们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也经历过,他们即将要经历的事情我们也会经历。
在影片中《一一》中有这么一句台词,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延长了至少三倍。其实,电影就是这样,只要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便能从中窥测到人生中的许多秘密和奥义,《人生七年》尤其如此,纵观影片整体,它不是在简单地记录人生中那些繁琐的故事,而是在用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在探讨一个关于人生、关于人性的话题。
跨越五十六年记录不同的故事,在十一个小时里品味世间百态,尘事纷繁多变,人生各自精彩,不管《人生七年》的拍摄会不会继续,也不管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主人公的故事一直在继续,他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申环涛
人生七年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我们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生轨迹 这部片子中我清楚的意识到比较重要的一句话“你不是你自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的行为代表着你的爸妈还有你未来的孩子 今天你努力不努力没关系 但是你孩子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 你现在得行为决定了你爸妈和你自己的孩子的生活 在干一件事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你不是你自己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现在得你吗? 你想让你的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这都在于你现在是否努力 当你到了公司半年后 工作很无聊 每天聊聊妹子 每天过得很安逸 你是选择提升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呢?还是拿着六七千的工资来欺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