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独自经营着一家杂货铺,地方不大,四五十平米的小屋规矩地陈列着在这个小乡村人们的基本需求,柴米油盐不缺,烧香拜佛的金银纸也常备着。婆婆经常说:“在村子里,也仅仅只有这么一家铺子,村里的人啊,跟以前一样,一天要来好几趟呢”。婆婆的儿子一年也就回来一次,吃完了年夜饭,边吃还会边打电话,第二天也匆匆走了。但婆婆总是会在过年的前一天,把店里唯一放着的椅子搬出来,坐在门口,时不时看着进村那条路走神,盼着儿子能早点回来。
这年村里的鞭炮放得特响,在过年的前一天,孩子们都会人手买几个鞭炮,在村口那条路上玩,婆婆跟往常一样坐在门口看着。刺眼的白光把孩子们逼退,车辆发动机的声音也盖过了鞭炮声,婆婆一手撑着椅子慢慢站起来,半眯着眼,看到儿子从车上下来,一手拿着椅子,把她扶到铺子里。
在摆放杂货的后面,有一张小桌子,是婆婆平时吃饭的地方,边上有张不足一米的硬木床,儿子每次回来也都是坐在那,等吃饭的时候都在按手机,打电话。可这回儿子却不停在这小铺子里打转,时不时拿起一瓶酱油,醋,倒过来看看保质日期,拨弄拨弄那些烧香用的金银纸,又走到铺子外去打电话。婆婆正打算去煮饭,他却叫住婆婆,告诉她,想要把这个小店关掉,把她接到城里去住,说村里会开一家超市,里面的东西更齐全也更新鲜,村子里的人买东西也方便些。婆婆摇了摇头,告诉儿子不用,身体还撑得住,村子里的人也习惯了这家店。
说着就走到铺子外的锅边烧饭,儿子又接起了电话,说话的语气有些着急,又走到了杂货铺外面,看着门口的大红“拆”字,也只能叹了叹气。在距离铺子不远的地方,有一家标着“24h”的超市,亮光十分扎眼,晚上十点了,进出超市的人也络绎不绝,儿子挂掉电话,冲着铺子里喊了一声“妈,我先走了,明天再来看你”,就上了车。
她手里端着两碗热乎的米饭,走回铺子里,热气熏满了整间屋子。婆婆又把那椅子搬了出来,正对着村口那条路,呆呆望着,等着。
——改编自台湾短片《有家小店叫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