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打开手机,你会看到微信公众号列表里,一竖排未读文章在那翘首以盼。公众号头像右上角的小红点,触目的提醒你:亲,这些你还没看哦!
家居的,生活的,职场的,商业的,理财的,情感的,每一个频道都在向你推送信息,每一篇文章都期望你一字不差的阅读,评论,点赞。
可是,我们的时间只有那么多,根本看不过来。
那怎么办?
你需要根据目前的生活重心,重新删选订阅栏目,只留高质相关的,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一时兴起的关注统统取消,以免那右上角闪耀的红点增加你的焦虑感。
即便不取消,也千万别强迫自己每一篇都看,相信我,你并不会错过什么。
(2)
对于订阅号的文章,何时何地看也有讲究。
那些信息量大,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栏目,要放在安静的时间,深度阅读。而其他消遣小文,次重要的文章则放在通勤等碎片时间段。
假如,现阶段你的重心是学习英语,那么关于英语订阅号就该被置顶,且应该被安排在一天中最有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方便你停顿,思考,做笔记。
而像情感类的文章,因为通俗易懂,则可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碎片时间,如等人,等饭,等下班的时候。
即便是关于生活重心的文章,如果时间不允许,请选择,重要,未知,感兴趣的认真看,保证看一篇文章一定有所收获,可以是作者传递的信息,理论,方法,也可以是作者的行文逻辑,写作思路。
总之,在完成阅读后一定要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哪些点对我有用。
(3)
别看大家每天都在看书,看文章,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看。
如果你是抱着消磨时光的态度看,当然无所谓,顺着往下读就好。而如果你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样简单的看基本没什么效果。
因为你不可能过目不忘,更常见的情况是看到后半部分已忘了前半部分。
好的书,好的文章,快速浏览或只阅读一篇都是远远不够的。
你需要停顿,思考,做笔记,链接已有知识,总结归纳,消化吸收,要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直至你觉得掌握了全部有用的信息,直到你感觉这本书的精华已全在你脑子里,把书扔了也不可惜。
所以对于这些高质的阅读资料,你最好是坐在书房里,安静的不受打扰的研读,别把它浪费在嘈杂的地铁上,真的可惜了。
而且内力深厚的文章你根本无法用来放松消遣的,它需要动用大量的神经脑细胞,是很累很辛苦的。
如果你把这些文章消遣了,到头来还会有个错觉:每天看这么多高大上的文章,自然会有收获。进而你会产生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
当然,这绝对是你的错觉。
事实上,那些文章你在哪看的,最后又还给了哪,你的大脑并无甚变化。
不信,你回想下昨天看了哪些文章,都讲了些什么,对你有哪些切实的提升,我想答案是很悲观的。
因为很长时间里,我自己就在这样的坑里愚昧了很久。
(4)
有生以来,我看过的几百本书中,印象最深的是2年前看的《旅行的艺术》,到现在我依然清楚的记得书中的精华。
并不是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然它也是本好书。
根本原因是我为了写一篇与旅行相关的文章,将这本书仔仔细细的看了3遍,并写了2千字的文章,可以说在反复阅读和写作回味中,我把看的文字真正融入到自身中,让那些精华“长”在我脑子里了。我想再过个几年,我也不会忘记。
所以,如今我不再迷恋阅读量,它根本不值得拿来炫耀,吸收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钱钟书从来不藏书,借的书还掉,买的书送人,他只保留读书笔记,但他做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书时间的一倍,每看一本书,他要确保这本书的精华,像新生细胞一样“长”在他脑子里了。
同样,时间统计大家,柳比歇夫,特别擅长汲取书中的精华,凡看过的书,他都要根据所需,最大限度的吸收消化有价值的东西。
我想,这些人才真正理解了阅读的终极目的:汲取知识。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装B,更不是为了自我安慰。
(5)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张由无数知识点构成的网。
同一类知识是一个片区,片区之间相互关联。每汲取到新知识,大脑会自动识别门类,找到合适的位置“安装”上去,知识点越多,链接的越多,你的网络会越结实粗壮。你自然会越来越聪明、智慧、博学、通达……
但前提是,你要将新汲取的知识“长”在这张网上,而不是机械的存储。
简单的存储,时间久了还是会忘记,只有像器官,四肢,细胞一样长在身上,你才会永久记住,确切的说,想忘记都不可能。
就像你想拿东西时,绝不会思考,用胳膊还是用大腿,你的手自然就过去了,这就是生长的力量。
也许,以后我们应该放弃“涨知识”这个概念,更应该使用“长知识”。后者更精准的描述了,知识在大脑里应有状态。
“长知识”的过程类似买新衣服,下单之前你要思考,衣柜里有没有类似的,新衣服可以和哪些衣服搭配,可以穿在哪些场合等等。那么阅读学习时,你是不是也应该如此用心琢磨。
只可惜,大部分的人对新知识的思考根本不及一件衣服。如果你阅读文章的方式,只是顺着作者的思路,看完即可,那你真是白瞎了大好时光。
好的文章,你需要拆开,揉碎,再重新合并,组装,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阅读文章的正确姿势,也是“长知识”的终极秘诀。
为什么每天阅读那么多文章,依然难见进步?
原因就在于,你没有研究思考,把他们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这些知识还没来得及存储就飘散如烟了,连生根发芽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