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非常有名,读书前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大概的了解。读书的过程非常有趣,从读书之初对书所体现的价值观有所怀疑,到自我怀疑,直至全书读完,我才真正了解以及认同活着的主旨思想。
读书前,我的基本观点是,人不仅要活着,要活的更有价值,主要是精神思想层面。基于此观点,读此书之初我一直是困惑的。福贵前期肆意挥霍,家珍的卑微都令我极其反感,我不认为家珍如此贤惠多么值得赞扬,我只是觉得家珍是封建思想牢笼里的一个普通妇女,没有先进的思想,没有对命运的抗争。福贵就更加不可取了。暂且不说嫖赌的事情。福贵被抓了壮丁,后为解放军所俘虏,解放军问福贵想回家还是想加入解放军干一番事业,福贵选择了回家,由此我觉得福贵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远见的人,对福贵实在没什么好感。当龙二骗了福贵的100亩地,解放后拒绝上交吃了枪子儿,福贵甚至庆幸自己败光了家产,福贵又显得如此愚昧无知。读到此时,我的观点是人物的结局与人物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切外在条件或许只是一个诱因。
接着读下去,我慢慢的发现自己前期的想法是片面的。一切的精神形态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理想价值什么的都是吃饱的时候想的,当你每天为吃穿所累,人最基本的需求与动物无异——生存和繁殖。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一种悲剧,各有各的苦难,各有各的悲。让我尤为深刻的是,春生经历里大大小的战争,都能活下来,最后却被迫死于红卫兵的批斗。当时我还嫌弃福贵没有抱负,没有选择加入解放军,而春生的结局告诉我,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那个年代人生的结局都是一个悲剧。人的命运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福贵十几年里经历了有庆、凤霞、家珍、偏头女婿以及苦根的死。可以看出福贵的心态逐渐的变化,从起初的痛苦到后来慢慢的看开,认为亲人早于自己走,等福贵走的时候变少了担心与牵挂。直到最后,福贵只有与他相似的老牛相依为命。
当死亡成了常态,活着显得尤为珍贵。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歌声还在飘扬,生活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