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玄奘(二)
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时,玄奘在佛教已有了很大的影响,他讲解《扬心论》,无须讲稿而口若悬河,当时人们都称之为神人。非神人何以能如此!
后来与兄俱住四川南部之空慧寺,常自我提醒说:「学贵远传,义重疏通;钻研一方,不足为道。」当时有沙门道深,体悟《成实》,学识弘富,在河北赵县一带弘传佛法。玄奘准备离开巴蜀,前往参学。其兄长捷法师知其胸有大志,虽兄弟情深,不愿他远离,但玄奘决心已下,义无反顾,乃藉口有其它的事,毅然向其兄道别。由长江三峡离开巴蜀,又到荆州、扬州等地问学参访,四处飘泊,栖无定所。后又到北方游学参访,结识了许多佛门义僧,前后有十个月时间,彼此切磋不绝。
其时,有沙门慧休,道行高深,遐迩闻名,在邺中(今河南安阳一带)弘传佛法,辩才无碍,为四方学众所尊崇,玄奘又前往参学。两人一见如故,免去师徒之礼,相处有如同学。慧休单独为他讲解《杂阿毗昙心论》和《摄论》,开示宗要,探究隐幽,连续八个月,玄奘学而无厌。慧休对玄奘之好学深思十分赞叹,曰:「真是世上奇人!」沙门道岳,精治《俱舍》,弘传有部,辩才无碍,领袖群伦,在长安一带传经弘法,吸引了当时佛教界许多优秀学者,玄奘又从之受学。沙门法常,名冠当代,精通经论,其徒如林,玄奘前去参访,一举十问,皆极深奥,坐中虽多有沙门精英,但对玄奘所提的问题多属闻所未闻,因之玄奘之声名进一步传开。沙门僧辩乃一代论士,机悟超群,博学多识,玄奘因《俱舍》一论过去未曾细究,因此又向僧辩请教谘询。道岳见玄奘孜孜于学问义理,亦倾其所知,热情传授。沙门玄会,于《涅槃》很有造诣,删补以往之章疏,更出新释,玄奘也诸多请教,获益良多。
仆射萧瑀,对玄奘之聪颖博学颇为尊崇,遂上奏请他住在庄严寺,但这不是玄奘之本来愿望。他情栖物外,私下思寻说:「我周游吴蜀(江南),又至赵魏(北方),但未曾到过周秦(西北一带)。其间凡有讲席,均都前去聆听。已经传扬之义理,都知晓一二,但有些学问,却未曾接触。如果命运允许,立誓前往佛国,一睹究竟佛法之深旨大义,并把它传回华夏,永为弘扬。则先贤的高明见解,自有所决疑;后人的机锋聪智,也下会受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