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场川东分场1955年4月在吴家洼建立,时称川东劳改支队;至1965年先后教育改造过轻刑犯、女犯、少教人员等;1983年1月,经上海市公安局批准,对外称上海市川东农场,对内名称为上海市第二劳动教养管所;2014年6月经司法部批准,正式组建上海市吴家洼监狱。
张謇,字季直,咸丰三年生于江苏海门,光绪二十年考中状元,次年(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其举办通海团练,为防倭寇从海上登陆入侵,张謇前往吕四海滩察看地形,看到大片广袤的荒滩废弃在那里,他感到十分可惜,从而勾起了垦荒济民的念头。
陈毅,新中国成立的首任上海市长,1901年8月生于四川乐至,五岁念私塾,十八岁赴法国勤工俭学,二十岁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十岁因“皖南事变”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1940年10月,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大丰白驹狮子口会师,盐城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之一。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1949年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参加渡江作战,解放了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1950年出任第一位新中国的上海市长,1972年1月因患直肠癌逝世。
四岔河,黄海之滨一座遥远的小镇,这里是张謇垦荒大丰时四卯酉河与中子午河的一个交叉点,1950年黄序周率领部下把上海“苏北垦荒管理局”的牌子插在这片荒无人烟没有地名的地方,黄序周手指之处说:“就叫四岔河吧”,此地由此得名,小镇人来人往,多说上海方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人口约500万,其中300万人失业,60万人无家可归。军事管制委员会着手游民改造,作为新上海的首任市长,陈毅在干部大会上说:“我们可以向华东局、向苏北行署求援。在那个地方,我们建立一个垦区,开发大片荒地,种稻、植棉,为上海提供粮食和纺织原料,这是一件大好事。” 自1950年2月至1952年7月约有36500人分批前往苏北地区垦荒。
1950年2月时任苏北行署主任的肖劲光将位于黄海之滨约二十万亩的滩涂划给上海市政府。3月15日陈毅市长亲自批准建立上海市农垦局,标志着上海农场从此诞生。
黄序周是垦区首任劳动生产管理局局长,他带领1200多名管教干部和7500多名游民,在20万亩荒原上开拓生产。
1950年5月在四岔河建立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简称垦管局),直属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1952年8月,改名为上海农场管理局;1956年改称上海市地方国营上海农场,行政归属上海市公安局直接领导,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大型劳改单位;1964年停止关押犯人;1968年10月起,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安排,先后安置了6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1973年1月,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和市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上海农场划出元华分场等约12万亩土地及资产交给上海农业局筹建上海市海丰农场;1974年4月对外正式称“上海市上海农场”,对内名称为上海市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总队;1983年1月起,经上海市公安局批准,改称上海市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2014年6月经司法部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四岔河监狱。
海丰农场职工大部分来自上海市的初高中毕业生,到1980年农场共有职工3万多人,也有从新疆农垦系统转来的上海支疆青年。
插秧往往从每年“小满”节气开始,持续一个月。
起秧:弯腰两手贴着秧苗根部,左右开弓捏住几株,把秧苗连根拔起。连续拔几次後,把根上的泥沙清洗干净,再用稻草把秧苗札成一捆放在身後。再将一捆捆的秧苗运送到田间,接下来就是插秧了。
插秧:需要弯腰站在水田里,左手分苗,右手插秧,6、7棵秧苗插一穴,边插边後退。插得太深稻秧返青慢,插得太浅又容易漂秧,要插“剪刀秧”,不能插“烟斗秧”和“发牌秧”。
农场老干部告诉知青们:“插秧不过夏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