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八月过去五天,晨读感悟才只写了一天,有点怅然若失。
昨天信誓旦旦的说要写晨读感悟,题目、框架、材料都选好了,但所有的材料像一团乱麻,一直在脑海中盘旋、萦绕。
想了很久,总是找不到乱麻中的那个线头把零碎的材料串起来,越想越脑疼。加上身体不适,最终只能放弃。
七月份日更了一个月,和几个小伙伴一样,我也有一种:仿佛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研究表明,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也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21天的重复。
所以在过去31天的日更里,虽然我也有身体被掏空的经历,但仔细想想,也不全都是坏事,比如说,现在只要停下来不写好像就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算不算养成了一个习惯呢?
02
在《写作法宝》的读书分享上,主讲老师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写作就像生孩子,就算顺产,也还是痛苦的。
你有写不出东西而苦恼的经历吗?
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包括写作大咖,毕竟生活不会每天都有大事情发生。
那遇到瓶颈,还要不要写下去呢?
答案当然是:要。
不过想要写好文章,靠着一腔热情就可以越写越好吗?
想到了一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有读者问简书签约作者尹沽城,拿到签约作者用了多久,三个月还是一年?尹沽城回了个霸气的“12年”。
最后结论是:没有匠人精神,就别谈写作。
写作本身的确是一件需要不断打磨的活儿。打的是长久战。可是,并不是单靠“写写写”就一定能写好。
讲个故事:驴天天拉磨,勤奋吗?是的,很勤奋。
白龙马日行万步,勤奋吗?是的,也很勤奋。
可是谁的勤奋更有成效?
当然是白龙马啊,一路向西,从未止步。一路陪着师徒四人,各路妖魔鬼怪的经历都可以出一本叫《白龙马历险记》了。
而驴的低效能勤奋,不进步的原因在于永远只是在原地踏步。
03
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日更着会有“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原来是大脑电量过低,需要充电了。
如果只是写写写,只顾低头拉磨,不抬头看路,结果“诶哟,撞到墙了”。
输出倒逼输入。怎样为“写作”这件事充电?――“三多”:多读―多思考―多写。
说起来有点像废话,但还是得时刻提醒自己,“多读”是基础,“多思考”是关键,思考过后的“多练”才是通往“熟能生巧”的重要一步。
1.“多读”――每天生活基本按部就班,圈子层流动小。而书本可以带领你去身体去不了的地方,比说,现实生活中你可以穿越回古代吗?
回不了啊,那就透过眼睛,穿过书籍,感受古代的飞檐走壁,煮酒论英雄。
2.“多思考”―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读了那么多文章收藏了那么多干货,依然写不出好文章?
因为:
知道的是信息,思考的是知识,只有自己去思考和探究,才能慢慢的变成自己的。
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就被“知识焦虑”包围了,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犯了“只学不问”的错。
3.“多练”――这里的“练”,说的是刻意练习,经过“思考”过后的练习,关于主题、定位,就这像白龙马一路向西一样,有明确的方向。
最近听星姐的“下班后写作课”,她在课程里面提到了一段自己心得,大意是这样
我十分羡慕那些能写小说的人,因为我自己并不擅长小说,需要的脑洞太大了。但是我会认真地研究它们的结构、语言,布局……
一言以蔽之,厉害的人还在努力,我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好好学习写作?
04
最后,关于如何持续的保持写作状态,有个小小的诀窍。
具体是什么?卖个关子。
不过晨读文章告诉我,完成一项目标,比说我现在写完一篇文章,可以适当犒劳一下自己,所以我现在要去吃大餐。
聪明的你,找到了诀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