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有一类人遥不可及,他们不仅天赋卓越,还有志向有激情,轻居高位;也有一类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他们自我要求不高,每天只求早点完事准点下班,安定平稳。
可有这样的一大群上进青年,他们对事业有追求有野心,渴望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他们对工作很上心,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花多少时间都在所不惜;他们对工作也从来都很有责任心,只要是自己负责的事情都一件件跟进落实到位。
然而这么“用心”的一批人,日复一日,勤勤恳恳,却鲜有出亮眼的成果,上司给过最多的肯定是“态度很好”、“很有责任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这样毫无成就感的“自我强迫努力”矛盾循环中。每天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不是在工作就在想工作的路上,总想着出一些让自己满意的成绩。越有工作成就感的渴望,就越逼迫自己努力勤奋一点,逼得越紧,却越看到自己的毫无作为,久而久之,身累心更累。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努力却碌碌无为的问题根源:我空有一股“做事”的决心和蛮劲,可缺乏的是对工作的思考和规律挖掘,“用脑”太少。
持续不用脑,不懂“思而后行”,结果就是别人用一年的工作积累三年的经验,而你用一年的经验在重复三年的工作,相信三年如此,十年、三十年也是如此,在职业的领域,长久不思考不进化,最后的结局不是落后太多就是直接被淘汰出局。
我发现职场上晋升速度快、工作起来也游刃有余的人都有一套“勤于用脑”的习惯:
-1- 事前先思考为什么要做
身边一上市公司的总监朋友说他交代事情时最怕的是下属一个问号都没有,直接说“好”。很多职场人士都是这样,一收到指令,一声不吭直接就开始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去执行,最后输出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上司想要的,最后不仅耽误了时间,也让自己的在他人眼中的信任值减分。
拿到了一个新的任务或要处理一件事项前,首要做的是把需求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例如一个新的合作推广方案需要去推动,这个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产品现阶段的推广策略?对于现在的优先级如何?这个方案是否还有遗漏的环节......如果说这个推广方案不是现阶段的主要重点,那直接可以从刚开始就忽略或延后处理,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在更重要的其他项目上。
-2- 做前先把所有步骤想全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脑子想着“高效率”尽快完成,一拿到手就轰轰烈烈直接开干,然后发现每前进几步就遇到一个坑,然后在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要推倒重来,兜兜转转,花多了几倍的时间和精力,遇到需要多人配合或多部门协作时,整个团队或项目组的时间及沟通成本都大大增加。
如果能在着手做每件事情之前,不慌不忙,先定下心来把这件事情整体的流程、潜在的风险点、问题点都思考透彻,例如目前技术不能支持、产品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执行之前或在与团队沟通之前先理清楚,是否能解决,如何解决,心里有数再做下一步的推进,那事情的进展会顺利得多。
-3- 事后思考总结形成规律
之前接手一个项目,合作方已经在项目上折腾了一年多,项目有一定成果,但没预期中理想。听说之前试了很多错,走了很多弯路,但后来问有什么产品及推广上的经验沉淀,是否有文档总结输出,然而并没有,尝试过的方法手段都是做完,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在哪里,是否可复用,都没有文字和数据分析的沉淀,只有“感觉”的“不好”或“还不错”,同类事情并未总结规律,状况怎么样也无迹可寻,也没给同类的项目留下参考价值。
不论是项目、执行的具体事项,还是团队、个人的日常工作,都是为了目标、成效服务,没达到效果要换方向,有成效就复制并持续优化,如果一直在“很努力地做”,而没有任何总结和思考,那就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自己的累和苦劳,以及把事做完的快感吧?如果这样,你的价值就在于执行,而不在于创造,那你会是职场里很好的支撑者,而非引领者。
-4- 善于向优秀的人偷师
善于“用脑”的人除了对待事情本身很较真,他们对所有能让自己工作更有效率更有成效的方法都有一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而身边优秀的同事和朋友自然就是他们的学习对象。
一个人的脑力和能力有限,对待同样一类事情、写同一类的运营推广方案或产品需求,如果其他人有不同思路和解决方案,就能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优缺、自己思维中的短板,然后不断完善,这样的集众人之智的自我迭代,速度及成效都最快。
“用脑”是一种惯性,无论工作中的大事小事,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人的思维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活跃。如果已经很“用心”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用脑”的习惯和能力,那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和变化,职场的竞争力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