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朋友张庆和
王秋和/文
庆和兄是我值得信赖的朋友,他比我大几岁,我习惯称呼其为兄,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像兄长一样关心别人。我很佩服和尊重庆和,最初认识他是源于读过他的很多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
我读庆和作品的时候,或感到心情激动、或感到阳光明媚,或感到思索启迪、或感到精神振奋,每每留下难忘的印象。我偶尔写点打油诗,但其实并不懂诗,而庆和的诗歌创作大半个世纪之久,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他有不少散文和诗歌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模拟试卷以及不同版本的教辅图书。我实在不敢对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诗集及其他作品选集做外行评价,因此一直没有动笔。但他的作品仍然一部一部的出版,每次收到他的新作,我都有一种想写一写读他作品的感想和感动。最终,我觉得还是写一写与之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吧。
①办事细心周到
我与张庆和最初相识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那是在三十多年前,当时大家都忙,参加发布会也是匆匆忙忙的,甚至顾不上多聊几句便分手了。那时我在经济日报副刊部工作,张庆和是中国建材报文艺部主任。我们的编辑业务颇有相通之处,他常常将刊有副刊的版面报纸给我寄来或托人送来,我对他办的副刊印象颇深,觉得内容很精彩,可读性强,且时常有名家作品刊出。但由于大家都忙,我们见面机会不多,有事就打个电话,电话中开门见山,颇为投机。联系过几次后,我觉得庆和办事非常认真,十分守信用。
记得大约是1994年春天,张庆和给我打电话约我参加他们报社主办的一个研讨会,地点就在建设部北门的小宾馆。我答应参加。但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我突然得到报社通知要于第二天下午飞到西安参加一个重大采访活动。我告诉庆和,想推掉建材报的会议。
张庆和在电话中问清我乘机的起飞时间:“让我考虑一下。”稍过一会儿,他又打来电话对我说,你明天上午还是先来参加我们的会吧,我们大家都想听听你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你先讲话,我已经联系好了,你讲完之后我们派车送你直接去机场,决不会耽误坐飞机。庆和如此热情细心,令人不得不答应。
那天参加会议的人有主流媒体负责文艺副刊负责人,也有中国作协、诗歌学会的领导。庆和有意识地把我安排在北京晚报副总编辑李凤祥讲话之后发言,并向大家说明,李凤祥是因为还要赶去开另一个会议,我还要坐飞机去西安出差。
我在那次会议上具体讲了些啥,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庆和细心周到的安排让我记忆犹新,不得不佩服。与这样的好朋友相识就是一种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
记得1996年秋日的一天,我已经答应庆和的邀请,参加建材报副刊在北京前门大碗茶举办的座谈会,但临时有急事处理,暂时脱不开身,我赶紧给庆和的寻呼机发信息,说明情况。庆和回复我说:“没关系,知道你忙,我们等着你,实在来不及开会,晚饭前赶到也行。”
没想到,我此时正在参加一个我们主办的讨论会,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主讲人依然滔滔不绝。我不好意思提前离开,便再次给庆和发信息说明,希望不要等我了。庆和在回复中没有一点催促我的意思,只是说:“没关系,你开完会再赶过来,我们给你留着位置,你到这里吃饭时与大家见一面就行了。”
下午六点多了,我们的会议还没有散,,我赶紧又一次告诉庆和。庆和依然回复说:“没关系,什么时候开完你再过来,你来了还会见到你的一些老朋友,比如你当年的老领导,还有你的兵团战友……”
直到晚上7点钟,会议终于结束了,我赶紧往北京前门赶,快到“大碗茶”时,远远地看见门口的灯光下,站着的人正是张庆和。庆和看见我,赶紧迎过来,我们一起来到二楼。餐厅里坐着两桌人,其中一桌的一位长者站起来笑呵呵地迎过来对我说:“庆和为接你,已经楼上楼下跑十几趟了,你再不来,他的腿都要跑断了。”
原来这是我的老领导,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曾经采访过抗美援朝的著名记者张颂甲。我赶紧一个劲儿说“抱歉”,与之握手寒暄。这时突然觉得肩膀被人轻轻地拍了一下,又听到一句:“你来这么晚,可把庆和折腾苦了,他几乎一口饭都没吃呢。”我一扭头,原来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在冲着我笑呢,他还是我的北大荒知青战友。这些人中还有建材报社总编辑谢镇江及新闻界、文化界的知名人物,召集这么一次重量级朋友聚会,可见张庆和的一番良苦用心……
老朋友相见,酒逢知己千杯少,虽然在场的多数人不善饮酒,但气氛融洽,其乐融融,祥和随意。我不得不佩服张庆和的为人,但又觉得对不住他,他费心安排这么一次难得的聚会,我却迟到这么久,真让他为难。但此时的庆和依然笑眯眯的,不事张扬地站在一边,脸上透着一种和善和满足。他是位与世无争的好人,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让大家高兴……
②热心助人的好朋友
我记得是2000年入秋的一天,庆和到经济日报办事,顺便到我办公室小坐,这时我们已经同属于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我们聊到别的事情时,他随便问了一句:“最近作协有个会员座谈会你参加吧……”我还没回答,他接着又问了一句:“你早就加入作协了吧?”
我说:“我写的东西还不行,因此一直没有提出申请。”
庆和当即说:“你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了,业务水平绝对没问题,按作协有关章程,中直单位作家有两位作协会员介绍即可履行相关手续,我可以算一位,你再找一位合适的会员介绍……”庆和见我有些犹豫,便说:“这事不急……”
我看庆和如此热心,便满口答应,但过后一忙别的,就忘了这件事。
一周后的一天,庆和给我打电话说:“我后天晚上请几位朋友在文采阁小聚,你方便参加吗?因为有作协的朋友,你与他们认识一下,对办好副刊,更好地开展工作或许会有帮助……”
第三天晚上,我如约到了文采阁,庆和因为是东道主,他早已经到了。很快,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以及其他一些文学朋友也到了。席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天,谈到当前文学创作的趋势,一些作家的文学成就、报纸上有特色的推荐新书专栏等等。高洪波表扬张庆和说:“庆和主办的中国建材报副刊很有特色,还经常向读者推荐一些新作品,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我是经常看,收获不小。”
庆和不好意思地插话说:“我们办的不如经济日报的副刊,他们还专门有一个《品书》专版,每期都介绍十几种新书。”庆和指着我说:“这位就是报社副刊部主任王秋和,刚才大家已经都认识了……”
高洪波问我:“经济日报也有文化副刊?”
我点点头说:“有文化副刊,叫《文化周刊》。我们报纸是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的综合性中央级报纸,创刊时就有文化副刊,而且最初是由文革前办《大公报》的一批老报人主持创办的……”我借机把报纸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
高洪波笑着说:“我知道《大公报》,当年报纸的副刊《大公园》非常有影响,既然这样,我们以后也应该多关注一下你们的报纸。”
我接着说:“还需要您多提意见……”
大家在席间畅所欲言,谈到了会员的管理、发展、交流、创作等等,甚至对一些有争议作品谈一些个人的看法。高洪波还谈到最近和电视台一位负责读书栏目的主持人一起出差时路上的趣闻,整个小聚气氛宽松、和谐,令人难忘。
我们即将散场时,我想感谢庆和的好意与用心,便抢着去结账。庆和赶紧过来拉住我悄悄地说:“我已经结完帐了。”我要给他钱,他有些生气地说:“你就不要管了,再说现在拉拉扯扯的不好。”看着他认真又固执的样子,我还有什么话说呢。
庆和就是这么一个人,办事细心、认真周到,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乐此不疲的愿望,似乎就是为了给大家做好事。
上图为高洪波向张庆和赠送书写的贺词
③评论作品画龙点睛
庆和在与我聊天时,知道我在创作一部以北大荒知青为主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有时在电话中便问到我创作的进展情况,推荐一些相关的描写知青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对我帮助不小。由于工作实在太忙等种种原因,我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竟写了十年。其间,我调到了中国建设报担任总编辑,直到2005年才写完这部书稿,
这时有出版社同意出版,但我还有点拿不准,想再请位专家看一看,挑一挑毛病。但又觉得,看完这么一部40万字的作品已经不容易,还要让人家提意见,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想到了好人庆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知道,托付张庆和的事情,他从来没有拒绝过,而且他的能力有目共睹。但我又不愿意太麻烦他。可最终还是觉得找不到合适的人,只好请庆和帮我看看。我在电话中和庆和一说,他果然当即答应了。
若干天之后,张庆和给我打电话说已经看完了书稿,于是我们约在建设部大院宿舍区内的草坪见面。我在见到他时一个劲儿地表示抱歉,因为我原本想在办公室边喝茶边说书稿的事。他说,你是总编辑,在办公室时一定很忙,肯定会经常有人因为工作或其他的事情找你,还是在这里方便。他指了指周围说,这里绿草如茵,抬头蓝天白云,周围鸟语花香,又无人干扰,最适合聊天。我们找到一排长条椅子坐下来。
我看到书稿中已经被庆和用红笔勾画出了不少地方,庆和一边翻着书稿一边说。在肯定了这部作品之后,又说了很多具体看法意见,比如哪里写的很精彩,哪些地方还需要再润色一番,哪件故事应该交代的再详细一些,哪个人物还应该介绍一下背景及后来的结局。看得出,他读的很认真,可能有的篇章还不止读了一遍,因为他说起书中的一些细节,如数家珍,说起其中待修改的毛病,也是让我如梦初醒。他将五六百页的书稿一边翻看一边说着,时间也不知不觉过去了好久。
我的这部书第二年正式出版,颇受好评。我觉得离不开庆和的帮助,所以书出版后,我便专程到建材报社去,送了他一本。但我总觉得对不住他,相识数十年,我却没有请他吃过一次饭,甚至没有请他喝过一口茶,与之真诚待人相比,实在惭愧……
我和庆和相识快四十年了,他是作家中公认的好人,是诗歌创作中的智者,一位有水平、有能力的编辑和记者,一位表面平淡如水、实际上是颇有创作激情的优秀作家。
半个世纪以来,张庆和写诗歌、写散文、写报告文学,也写新闻报道、杂感、随笔等,几乎一切与新闻和文学有关的艺术体裁他都认真努力践行,并取得了不俗成绩。
今年4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诗人作家联谊会”上,我看到百余位文化界、知识界、新闻出版界的名人大咖与会,并致以热情洋溢的祝贺祝福祝愿,我很有同感。
我与庆和交往这么多年,觉得应该写写庆和对我的直接帮助。我想起与庆和兄接触过的几件小事,便根据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写了出来。希望读者从这几件小事中,看到张庆和先生的为人处事以及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谦虚豁达,他的诚心热心。因为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觉,与庆和每次接触,他总是给人一种温暖,让人心情舒畅和舒服。
文学艺术的功能在于净化心灵,传播真善美,庆和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一位践行这种宗旨的诗人和作家,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觉得用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来形容张庆和是准确的。我之所以写庆和本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想鼓励他,希望看到他更多好作品;另一方面是想鞭策自己,让自己努力向他学习,向他看齐。以后有合适机会,我还会专门写一篇读他作品后的学习体会。
(下面是张庆和作品的一小部分)
张庆和简介
张庆和,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其诗文与儿童诗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检察日报》《新民晚报》《诗刊》《中国作家》《中华英才》《北京文学》《中国校园文学》《东方少年》《作家文摘》《散文选刊》等国内百余家报刊发表或转载。《峭壁上那棵酸枣树》《海边,望着浪花》《起点》《面对草地》《坝上月》《关于“水的职称”说明书》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以及“年选”、教辅、课外阅读等不同版本图书300余种。出版诗集、散文集《好人总在心里》《哄哄自己》《山是青青花是红》《漂泊的心灵》《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20余部。
本文来源:秋和随笔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