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朋友在我的案头看见《老人与海》,估计这本书,他曾经听说过,毕竟名气太大,也有一定的印象,于是在翻看之余问我: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的?
我停了片刻,只能回答:一个老头去大海钓鱼的故事。
“哦,海钓。”我朋友是个钓鱼爱好者。
在他走后,我忍不住又拿起了《老人与海》,我懊悔自己对朋友的解释太过于轻描淡写与敷衍了事。我陷入了沉思,钓鱼?海钓?哪能那么简单。
对于《老人与海》,与我们这一代人是有着不一般的情感,书中那个不一定记得名字的老头,更是曾经的精神偶像。需要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偶像,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的英雄梦想更多的还是骑着白马仗义天下的王子。
我记得一个多年前一个艺名叫做海明威的歌手唱了一首叫《老人与海》的歌,应该是属于较早的经典永流传,不过,别人步子比较快,一来就是国外的高大上。遗憾的是,流传是流传了,但没能把《老人与海》里面的精神和魂魄唱出来。只是在大海上游了一圈,然后拣了几只小鱼小虾就上岸了,而把那个老人和他的大海继续留在那天地之间的深处,孤独垂钓。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每当我想象在大海上那个孤独老人的背影的时候,就会有另外一个老人的背影同时在脑海出现。那是一样的孤独存在,是苍茫天地间的屹立不倒。白色的雪与深色的蓝,仙风道骨与沧桑遒劲,同样在天地之间,把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与精神谱写殆尽。
安德斯•奥斯特灵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说道:诚然海明威早期的作品有其残暴愤世和冷酷的缺陷,这有悖与诺贝尔奖对理想文学作品的要求,但是,另一个方面《老人与海》又深层次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存困难与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
老人与海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两字“精神”。为此,在这里,我就想特别强调一下“精神”二字,绝不是要涉及高大上的意思。只是觉得,无论什么人,都还是要有点精神为好。精神本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很多时候真的是要靠一种精神才能支撑下去的。那时候,精神是唯一的动力。
精神这种东西是我们身体中无形的那根筋,顶天立地的那根骨。也许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绝对存在于你的血骨当中,在关键时候熠熠生辉,闪耀着人格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精神并不是随着苦难或劣境出现时就可以自然产生的,而是我们在生命的成长过程,培养生成的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潜意识无可估量的力量。
在读明白这本书之前,一定得找出《老人与海》这座冰山下的东西。我们知道,海明威总结创立了一个文学界著名的“冰山理论”,在哲学中也叫做“忽略理论”。我个人认为有点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技法。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只有虚空,才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也许就是“冰山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文学造诣的最高境界。
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有一小部分,大概是八分之一。那么,在《老人与海》中剩下的八分之七又在哪呢?这就是海明威留给我们的空间,我们可以展开无限思索,但是,却无法穷尽,这应该就是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理解书中的老头,那个名叫圣迭戈的老人之前,必须先了解海明威。也许老人只是海明威的笔下的一个人物,但是老人的脾性、性格、精神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海明威本人的人格力量和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寄托。读懂《老人与海》,如果不理解海明威这个人,是难以抵达圣迭戈老人的内心深处。那海一样深邃的心灵,岂是一般人可以探究到底的?
海明威曾经是个军人,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喜欢搏击、斗牛和狩猎,酷爱冒险,有暴力的倾向。即使他从一个记者转化为作家以后,在文坛中也被称为硬汉。海明威生活的年代是美国的最迷惘的时代,他也没能逃脱。海明威一生感情纠结复杂,先后经历多次婚姻,经历数次战争,因此,他的作品刚柔相济,对人生、社会、世界进行了深度思考,充满了徘徊和迷茫。也正是如此,他终究没有给自己的世界找到一个答案和出口,于1961年在寓所饮弹自尽。
海明威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要接受挫折,很多人经过挫折候反而更加坚强,犹如树木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为结实。海明威总能给人一种信念,那苦难不一定是件坏事,反而能使人更趋成熟和坚强。就像小说中的圣迭戈老人一样,他的坚强就是来自长期生活的困窘和现实压力,他没有别的选择,要活下去,就得选择坚强。在他身上体现的就是一种不屈服、不妥协、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在小说里,有一个叫做马诺林的小男孩,我不得不提。他眼中的圣迭戈老人可能会来得直接些,能减少很多颜色的干扰和影响。
他和老人算是忘年交,可是马诺林一直把圣迭戈老人当作自己家里人一样。我则觉得他们更像一家人。马诺林跟着老人打了四十几天的鱼,一条也没打着。可是,若不是因为男孩的父母非逼着让他跟着其他人去打鱼的话,他还是不会放弃。男孩会一直跟着老人,既使他知道继续的结果甚至可能还是一无所获,但是,马诺林就是甘心情愿。我想不出他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马诺林眼中折射出的圣迭戈老人,是一个坚强不屈,但又浑身充满温情的老汉。
马诺林对老人的这种仰慕接近于一种忠诚,不仅仅是老人教过马诺林打鱼,而使得男孩敬重他,而是一种精神始终在影响和感染他。要不这个男孩怎么能记得,他从跟着老人头一次出海,到目前为止的每件事呢?甚至他们在讨论棒球联赛中最伟大的球员是谁,男孩都会觉得老人和那些伟大的球员一样的伟大。要不男孩怎么会说:你是最好的渔夫,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棒球,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在美国,足球的地位根本就不能跟棒球相提并论。棒球、篮球和橄榄球才是美国的三大运动,没有足球。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棒球的影响力,有点类似乒乓球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可见老人在男孩心目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师父、是出类拔萃,而是伟大。
老人与大海一起生活了一辈子,而大海就是生他养他的父母。老人与海是矛盾但又和谐的关系。一方面是生存的窘境,不得不进行的生存性选择和猎杀;另一方面,他又饱含对大海的感情,同情那些和他一样受大海养育的生灵万物;
他同情那些海上的鸟儿,替他们难过,特别是小巧玲珑的乌燕鸥,在大海上总是不停的飞,可是最终就像他自己一样,经常是一无所获。大海那么大,要不温柔,要不残酷,而他们都是靠着大海生存的生命。同病相怜的命运感,让老人似乎觉得自己就是万千乌燕鸥中的一只。
他可怜那些海龟,哪怕是一吨多重的棱皮龟,残忍的人类也经常对它们大卸八块,而棱皮龟的心脏还会继续跳动几个小时。老人每当如此,就会感觉到是自己的心脏。也许那些跳动的心脏就是在抗诉人类的残忍和无情。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生存与现实之下,弱肉强食也就是生存的法则。同情只能是同情,在生存环境这么恶劣的竞争之下,又能怎样。
老人怀念他曾经钓到的一只旗鱼,一对旗鱼中的那条雌鱼。一直到死,另外那条雄鱼都跟着渔船奔跑,不离不弃,就是为了想救回自己的伴侣。可它又怎么能够得逞?自己能保住性命就不错。可是雄鱼没有这么想,一直围绕在渔船周围不肯离去,从未考虑自己的危险。雄旗鱼一次次的蹦得老高就是为了可以看见自己伴侣。那次捕鱼也是圣迭戈和马诺林最难过的一次,他们不忍心。如果说《老人与海》里面还有爱情的话,这就是唯一的爱情,但不是来自人类,而是大海里的生灵,一样的不离不弃,一样的生死相依。
他可怜被他钓到的那只大鱼,他觉得它很棒,像老人自己一样的顽强,他也怀疑它的年龄是否和他一样的年老。他觉得它很聪明,是遇见过最聪明的鱼。他可怜它也没有东西吃,可是,老人还是要杀了他,因为老人一样没有东西吃,既使在杀它的同时,老人倍生怜悯,可是只要有了鱼,老人才能够活下去,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生存。
或许杀死那些鱼算是罪过,哪怕只是为了谋生和养活更多的人,而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他没有办法做到无视那些生命,既使是被动的,那也是一种剥夺,他很内疚。所以,在向大海的无尽索取中,他有节制、有底线。在他心底是对大海的无限敬畏和对那些生命同样的悲悯与尊重。
老人的每一次“海钓”都关乎生计,每一次“海钓”都涉及生死。没有一次“海钓”如我朋友眼中的“海钓”那么休闲和惬意。老人没有游艇也没有音乐,哪怕是一份报纸,一个破收音机也好,他只有一艘破旧的帆船。在烈烈阳光的海面,老人没有防晒霜,也没有啤酒和冰水,哪怕有足够的粮食也好;没有各式各样的钓竿和各式型号的鱼线,鱼架和线圈,老人只有几只鱼钩和足够长的鱼线。他也没有那么多的鱼饵和配方鱼饲料,只能将就着小男孩给他的几只沙丁鱼。
老人这次出海,从一开始就没有碰上好的运气,似乎厄运就一直与他作对。在整个捕鱼的过程,他只是一个人孤军深入,在满是蓝色的世界里,用他古铜色的身躯和勇敢的心与天斗,与海斗,与那些和他一样顽强的生命斗。孰胜孰败,孰生孰死,又是一场未知的战斗。他没得选择,只能投入全部。
他疲劳。累得连小鸟都忽视他的存在,在他的船头上蹦下跳,他也没有气力挪动一下,他的手疲劳抽筋,遭遇着身体的背叛,他的手僵硬得像抓住东西的鹰爪,无法动弹。
他疼痛。他的手被钓索勒得割破了皮肉,变成一条深深的伤口,使得他不得不把手放进海水里面浸泡消毒,减少疼痛。看着鲜血一点点的流去,他确没有任何办法。他甚至感觉他就要死去,但是,他相信不会,他相信自己的坚强和忍耐。
他寒冷。日落后的阴冷,在他流的汗水干了之后,让脊背、手臂和那双老腿都冷得发抖,他只有用盖鱼饵箱的麻布袋御寒。无论他用怎样的姿势只能是减少痛苦而已,可是,在那种环境条件下,少些难受就是舒服。
他饥饿。他没有吃的,什么也没有,只能吃那薄命的自己蹦上船的小金枪鱼,虽然难吃,他也只能吃完,那样才有气力对付他钓到的那只大鱼,还在和他战斗的神一样的大鱼。
在忍受所有的这些痛苦时,他想得最多的还是小男孩马诺林。他时常想到,如果男孩在旁边就好,一切可能就是另一种可能。小男孩可以帮他。他希望马诺林在他的身边,小男孩可以替他揉一揉,让抽筋的手松弛下来。也许这次带上了马诺林,那只大鱼早就被两个人驯服了,他也不至于还在单打独斗,被大鱼拖得精疲力尽,一点力气都没有,甚至还把身体弄得伤痕累累。
再苦再累,老人也没有放弃。在老人的眼里,其实他一直觉得是那个孩子养活了他,他不敢欺骗自己。他就是要证明给小孩看,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不是一个怪老头,而是一个真正的好汉,最好的渔夫。他要证明自己的本事。也许“怪老头”是渔村里面所有人对他的看法,除了马诺林。老人说:好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好汉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在与大鱼的几番斗智斗勇较量中,经过几个来回,大鱼最终被老人战胜,可是,这不是最后的胜利。大海从来就不轻易许诺任何人的胜利,对老人也是一样。在这片深蓝色永远深不可测的大海,食物永远是所有生物争夺的焦点,没有谁会让老人轻易的把鱼带走。他的对手不仅仅是大鱼本身,还有那虎视眈眈的鲨鱼,这次老人还是没有那么幸运。
返程的途中,在血腥味的散播诱惑下,老人遭遇了一拨又一拨的鲨鱼,老人又开始疲于与鲨鱼的战争。老人在杀死一条灰鲭鲨之后,又杀死两只柠檬鲨和牛鲨。最后在与一群柠檬鲨争夺的保卫战中,老人寡不敌众,最后只能丢盔弃甲。他被打败了,彻底的打败了。他辛辛苦苦钓的那条大鱼,被鲨鱼们依次瓜分,最后,一点鱼肉都没有给他剩下,只剩下一幅骨架。
当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老人精疲力尽地看着蓝天。看见雪白的积云宛如美味的雪糕,再上面是薄如羽毛般的卷云,飘扬在高旷的九月天空中。老人做了个梦。梦见年轻时的非洲,茫茫海岸线上金色的沙滩,还有那悠闲的狮子。他累了,真的累了。
整篇小说貌似一个老头与鱼的斗智斗勇,最后输给了鲨鱼的故事,其实他面对的对手不但是鱼,还有那变幻无穷的大海,前者是偶然,后者是必然,前者是生存,后者则是命运。他永远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他养他的对手,大海。小说从头到尾与其说是老人与大海之间的生存斗争,不如说,其实就是老人与命运的殊死抗争。
虽败犹荣,这是对圣迭戈老人最高的奖赏,也恰恰体现了海明威对待生命的态度,赞扬一种精神的过程而非胜负的结果。老人可以一无所获,可以空手而归,哪怕只是一副鱼的骨头架子,但是,那依然是生命的胜者,那副骨架就是他生命的荣耀。
最后,我想把我们老祖宗的“仁”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亲近而又矛盾的关系。阮元说“仁之意,人之也”,也就是说,“仁”的意思就是人对待万物的态度,包括对待人、社会和自然。所谓“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具有“仁”的人是可以把大自然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人,是一种互相扶养,互相尊重,互相敬畏的关系。海明威笔下的圣迭尔老人就是这种具有“仁”心的人。取之有限,他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最后,说来惭愧,对于《老人与海》这座冰山,我还是理解甚浅。一来是我潜水处可能海水浑浊,二来我的视力原本就偏差,三来就是我潜水的深度不够。所以,最终的结果,我也只看了个细枝末叶。看来我还得在生活中继续磨练,才能够更加靠近,感受到这座冰山的脉搏与温度。
我曾经想过,如果真的就把这本书当作一个老人钓鱼的故事,一个纯粹的故事,也许书写的过程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光景。我觉得会轻松很多,就不会涉及到生命的问题,就会没有了命运的沉重和生活的艰难。可是,那样还会是《老人与海》吗?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都会回答。
2019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