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绪论》
摘文:
1.我们研究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育,我们这本书讨论的是中月生语言教育中的技能训练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学生,而且是中学生的大多数。如果我们的焦距没有对准,我们眼前的影像就会模糊。
2.中学,是人的一生中变化最迅速的时期,生理是这样,心理是这样,语言也是这样。言语运用变化的特征是句子长度迅速增加,链接词语使用频率随之增加,与此同时,语病也一度呈上升趋势,而后逐渐下降。
3.变化的原因:①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他们开始力图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②学生的写作意识出现变化,从写话期进入写作期。③但思想、思维、语言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语病呈现上升趋势。
4.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或者说,通过有计划地教育培养、使掌握某种技能。
5.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它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而技能则仅仅影响某一有限过具体的活动。能力的形成比较缓慢,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有相对稳定;技能梦通过强化训练而较短时间内有变化,又不那么稳定。
6.技能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动作技能成为操作型技能,心智技能成为智能型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直接的行为反应,心智技能则包含着理性的思考。
7.语言梳理激活着思维,思维梳理激活着思想。只要拨动了思维这根弦,学生的群体就会发生共鸣,他们的言语运用就会焕发处青春的光彩,言语技能训练就有了生命。
8.应用原理应该是实践的规律性概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应是动态的;应该按照能力或技能的发展过程组成序列,而不是按照学科系统的逻辑框架进行排列五应该是教学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种,应该着眼于行为的导引,而不是概念的分析。
9.语言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迪,首先是“习得”和“学得”的区分和研究。其次是提出了“目标语”、“伙伴语”和“中介语”的概念。再次是对言语错误的态度与分析。
10. 习得是在所学语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学到的,是一种自觉行为;学得则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里的自觉行为。言语技能训练的实质是:在一定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11.目标语是学习的蓝本,是语言学习者的终点;伙伴语是指与学习者水平相近的语言素材,是语言学习的起点;从起点到终点必然有一个过度阶段,中介语就是指处于过渡状态的语言水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对中介语的研究是动态的发展轨迹的研究。
12.学生言语发展的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求言语技能训练要更注重针对性而不要过于强调系统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就在于能够比较准确和及时地做出三段,把握时机,选择恰当的对应策略。
13.言语错误分析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首先,错误分析者只注意到所谓错误的句子而未考虑到未错的句子;错误分析是一种局部的静态分析,无法反应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14.当学生的言语运用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时,许多较低层次的言语错误会自动消失。因此,言语技能训练要立足于积极引导,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纠正错误。
15.言语技能不等于语文能力,但语文能力不能没有言语技能。
16.智力是发展语言的基础,语言需要科学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