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1.
这是一本十多年前的旅行书,那时中国的背包客还远没有现在多。至于书中写的国家,也不是什么旅游的热点,不仅偏门,在大众的眼中还很危险。作者因为偶然的一段聊天临时改变行程,决定去阿富汗看看。班卓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旅行者,更像是一个四海为家的行者。
阿富汗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熟悉的是新闻里经常传来的恐怖组织和骇人的爆炸声,但对于那里的人民和当地人的生活情况,似乎介绍的并不多,于我们是陌生的。阿富汗仿似一个地球上被屏蔽的特殊地,别说旅行者罕见,就连科考队研究中东时也故意绕开此地。
我相信,任何一个喜欢旅行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着冒险的精神。对于阿富汗的陌生,心向往之的人也有不少,但真的敢涉足那片焦土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当真有人冒着枪林弹雨去了,每个人都不禁要竖起大拇指。尤其是女性,还是一个人,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穆斯林国家,在不把全身上下腿脚五官通通包裹(这种没有人性的服装叫burka)起来就无法出门的国家行走,真的是令人钦佩。
想起在亚兹得(伊朗南部的城市)的丝路旅社中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聊天时,一个女生淡然的说,明天要陆路入境阿富汗。我们一干大男人惊得掉了下巴,纷纷表示关心和美好祝愿,看她的眼神都有点怪异。毕竟,这样“拿生命开玩笑”的地方,没有几个人有勇气踏入。
班卓就是这样一个独闯阿富汗行者。班卓其实并不孤独,一路上都有热心人和善良的当地人人结伴,当然也有同她一样疯的外国旅行者。她带给我们一个不为人熟知的阿富汗。
这本书超越了我们脑中的游记概念,没有或很少景点,更多的是写人,写一个个路上遇到的、活生生的人,写以一个外界闯入者角度的观察与思考,写发生在她身上日常的无关紧要的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猎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甚至书的构架也有些零散。不同于一般女性旅行者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沉迷于自己编织的小情绪和小世界中(比如出了不少旅行书的陈丹燕,比如豪情万丈感叹泛滥的余秋雨,实在是读不下去)。
她淡淡的平铺直叙中,饱含着自己或警惕或疑惑或投入或感动或真挚的感情。她白描当地人的喜怒哀乐,我把这叫做真实的生活。之前我只钟情于那些唯美漂亮智慧的金句,现在也开始慢慢体会到文字真实的力量,可能后一种文字更打动我。
警察维纳德到底是好是坏?路上的朋友史太郎卧病在床,巴米扬镇的旅馆老板由反感到关心,充满活力的纳莉亚,大眼睛德娃摘下自己的镯子带到我的手上。合上书,这一个个普通的阿富汗人竟然出现我的眼前。
路上的风景固然优美,可最难忘的还是人。
2.
我把旅行的人粗分为三类。观光者,旅行者和行者。
初级是观光者,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跟团游或是走马观花的打卡游都属于此列。
中级是旅行者,做充足的功课,想了解的更多,走得更深入,观察得更细致,不再追求十天五国,喜欢把一个城市游透,不希望错过美好的风景,已经开始有主题游的思想。
高级则是行者,没有什么非去不可的地方,没有一定要参观的景点,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随心而动,随遇而安,在一个城市短则三五天多则几个月,更热衷混迹于当地人和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生活在路上,不停的行走和体悟是他们的宿命。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一般都在初中级的段位上,高级的行者少而又少。做不了自由的行者,不妨跟着行者班卓的脚步去感受我们日常经历不了的生活。这也算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