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自传》是杨步伟的一部自传。
如果对作者一点了解都没有,就翻开她的书看的话。初见,会看到一个谦逊、低调又个性的女人。
再深入读,会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具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也许今天来看,这不算什么,但是结合作者的背景,越读越打心底钦佩作者。
若对作者有几分了解,知道了她也是民国一位奇女子,再读此书,除了她自身经历,大概也会被她与她丈夫的爱情打动。
其实目录已经很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过单看目录还是会略感疑惑,因而先简单复述一遍。
她的出生到事业
杨步伟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关于祖母的记忆并不多,祖父是一位留过洋的新人物,祖父信佛、讲佛,在当地颇有威望。
祖父的长子生了九个子女,但是二房一个也没有生,因此过继了大房的第九个孩子,也就是作者。
过继过去后,父亲母亲也十分疼爱她。不过,在成长过程中,最与她亲近的还是父亲与生母。
因为是过继来的孩子,再加上祖父留过洋,家里环境也比较开明,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亲近之人并没有很苛求她,要求她如传统女孩一般。而是给了她一个自由的环境。她小时候会穿着男装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还会淘气地捉弄客人,甚至会跟着大人去游“花船”。几次搬家,既丰富了她的见识,也提升了她的胆量。
因此,外人都会叫她一声“小三少爷”。就这么笑着玩乐,闹着读书,她也逐渐长大了。
那个时候,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并不多。小时候虽然知道自己已经被订了婚,杨步伟也并不在意,她相信,将来她的婚姻她定会自己做主。
可是,如何退婚呢?这是连父亲都不好直接开口的约定啊!恰好当时有一间女子学堂要办了,杨步伟便带着这个问题上学堂了。
在学堂内,杨步伟结识了一位重要的朋友。他们一起进步一起学习。学校里也有些风波兴起,不过总的来说不是大事。
伴随人成长的收获而来的还有失去,杨步伟也逃不过如此。一场传染病带走了家里七口人,她最爱的大姐也走了。另外一方,学堂也有些变革,与她希望的路不同,因而,只能换学校了。
再回去考虑婚约的问题,也是时候做出决断了。一封退婚信与一次结亲方的上门讨理,最后她获得了自由。
祖父的去世撞上了革命,动乱中杨步伟思考了未来的人生方向,新学堂也总与自己志向不合,那么去哪里呢?像祖父一样去留洋吧,就去英国学医吧!这是她未来的方向。
没想到,又是一场传染病夺去了好友的生命。这一场悲剧后,杨步伟这名字就伴随了她一生,“以此纪念贯虹(杨步伟好友)的”。
此时,她已成长为一个女青年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留洋,一个意外的机会降临到她头上。她受邀成为校长,在新学校她尽心尽力,又是撵鬼又是监斩。那些不服气的人也慢慢服气了起来。
这一次的散场也并非毫无预兆,动乱年代下革命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了。逃难时,杨步伟选择了日本,也算一个机会到外面学医。
在外学医,不是一件易事。陌生的环境,不互通的语言,是压力也是动力。她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学习日语,勉强可以交流后,入了学请了官费。
入学后,心里最大的石头仿佛落了地。虽然学习环境不算好,总会有排挤与欺骗的事情发生,但是这些都不能打击她的学习热情。越挫越勇,她忘我地汲取知识,获得的好成绩让先生都称赞。
哪怕父亲病倒,她也坚持完成学业再回国。其实她本来有机会见父亲最后一面的,只可惜她知道的太迟,要赶回来已经晚了。父亲走了,按理她应在家守孝,可是这是她想要的吗?这是父亲希望看到的吗?父亲还说,要等她学成以后帮她开医院。考虑到这些,她“冷酷”地回去继续学习,完成学业。
回国,迎面而来的是养育家人的责任,来不及伤心,办完丧事,她又投入到开办医院的事业中。
在那个年代,女医生多稀奇啊。有些人来这里看病,有些人来这里看“医生”,杨步伟想得开,只要不干扰正常病人,看就看吧。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弟媳嫁进来不久父亲去世了。在孕期期间又总觉得受了亏待胡闹,结果孩子没了,大人也去世了。又是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连连打击下,弟弟也逐渐独立了。
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向亲戚说明了自身难处后,丧事也一切从简办了。
医院办得有些名气了,也遇到过一些突发情况。困难时,杨步伟立马顶上,很多事都是回想起来才有点心里毛毛的。偶有革命,医院也尚能正常开办。
她的先生
两人初次相逢,杨步伟对赵元任印象平平。后来,赵元任几次拜访,还让杨步伟会错了意。另外,同开医院的伙伴先对赵元任有了意。杨步伟总想着帮伙伴一把,却不知赵元任的心里都是她。
要是爱情使人盲目,我还是非常相信的。贯中(同杨步伟开医院的女医生)自从见了赵元任后,总是装病,她心里想着都是赵元任,连医院都有些不管不顾。杨步伟有些无奈,到底还是有些怨赵元任,现在杨步伟一心搞事业呢。
一次偶然机会,杨步伟再迟钝也发现了赵元任的心意。
也因此,杨步伟和贯中开的医院停了。之后再听贯中在背后说的坏话,造的谣,杨步伟只觉得生气,气自己识人不清,也气贯中这一段时间的无理取闹。
杨步伟和赵元任订婚结婚,更是一切从简,既没大办宴席,也不收实质性的礼物,只让最亲近的人证了婚,给好友寄了封书信,她与她便成了夫妻。
之后的故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底下再写就是《杂记赵家》了”。
杨步伟的语言非常质朴,她在讲自己故事的时候从来不用大篇幅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内心。很多事情,都是你读过以后,再回味一遍才发现,她真的太厉害了。
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受祖父影响,她小时候就问“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人权”。在包办婚姻为主流的时代,她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写退婚信。
在那个时候当女校长,当女医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养家糊口,其中的艰难与质疑定不会少,可是你在她的文字里看不到她面对困难的沮丧与退却,你只会读到她的平静与坚持。她不是没有遗憾,但她从不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情绪。
家庭殷实、人脉广,这些是她一步步走向自我的助力。
要读懂她,需要读者透过她的谦虚。
书中另外一大亮点是——杨步伟与赵元任的爱情。
因为读书少,我也很少在书中看到让我心灵为之一颤的爱情。因而看到序言里两人自然的对话时,我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笑容了。
两位的“狗粮”真是撒得猝不及防。
在书中,杨步伟讲起过往的时候也总是提到:我先生说他那时去过这,或者转述赵元任对某一事的态度。
这般自然流露的真情与亲近,怎不叫人动容?
因而,看到最后一节是“和一个男青年”,我虽不知道其中情节但已经多了几分期待。只是没想到,两人的相识相知不如自己想象的一般,不过也正是因此,后来的亲近才显得更加水到渠成。
最后,若得闲时片刻,读读本书该是不错的选择。亲眼看看另外的人生,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不普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