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专心于在开车的时候听书,已经很少可以在一个安静的空间读书了。其实完全不需要刻意“认真”读书,找一个舒服的场域和安静的空间,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很自然的书就读进去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上海很多本来是用来读书的场所却吵的吓人,服务前台的大声,大声的聊天和说话,还有没有细节的服务,这些总觉得差了一口气。反倒是自习室,舒服的让人一直想待下去,一天中你有多长时间可以不用说话?
回到书籍,女作家有很多想法和我不谋而合。原生家庭并不需要背太多锅,当下是疗愈自己最好的timing没有之一,原生家庭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力气来培养你,就像李荣浩的那首歌:爸爸妈妈给我不少不多,足够我在这年代奔波,足够我生活。而自己拥有可以重新把自己养一遍的勇敢,自信和财力。不需要一定在表面上调整,调整的有心态和行为。
重新看到内心的那个小朋友,不管ta是什么样子的,符不符合你的期待,请重新看到ta并拥抱ta,重新和ta相处。
面对现有的生活,请不要委屈压抑自己,用各种工具尝试去调节自己,看看这种创意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结婚后的智囊团也会变成有相同经验的人,以及各种书中的各类人士。
坦白讲,在我没有决定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时候是很难下定勇气做这件事情的,因为需要费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很多勇气。现在已经有太多人确定自己是无法做出这种事情的,尤其当了妈妈的人,因为是老婆因为是女人因为是媳妇因为是妈妈也因为是员工,当生活一下涌进来很多角色的时候很容易失序,但是这些都重要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首当其冲的是先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照顾顺了才能有节奏也结余的做好其他事情。否则其他都很重要唯独不重视自己,一段时间后会让你觉得我为什么要活在这里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所以啊,你是他们的XXX,但你不是他们的,你是你自己的。
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有:“15min主义”和“口袋革命”。
其中口袋革命很像我的日常时间开销,里面有做的事情吃的饭花的钱想的念头等等,刚开始在印象笔记记录的时候很烦觉得什么都要记坚持一段时间再复盘,却发现里面有很多巨大的宝藏,我不记录是完全看不到的。到现在记录好几年之后就非常的得心应手知道要记录什么了。
“15min主义”主要是说运动,可以通过这短暂的时间来帮自己转换一下心情,比如跳绳,小小的日常习惯改变莫大的事情,可以试试看。
这两天在帮爸妈搬家,其中有一家卧室是我自己的,因为放了太多书,我整理了一下也通过八爪鱼卖了,后面我发现所有留下来的笔记都是我自己的输出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摘抄,只有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有启发有灵感的内容 我才愿意记录和拍照留念然后销毁,这也是后面真正认可自己后留下的习惯。
对我而言,把自己重养一遍意味着,看到自己的小细节认可自己且充满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