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能写出《烈女操》这样的诗的男子,老夫可以断言,没几个好东西,当然也包括陈朱理学那些所谓的伪道士们。孟郊被称为“诗奴”,那是韩愈对他的提携与褒奖,没有韩愈的这一哆嗦,孟郊估计再考几次也中不了进士,当然,这与唐朝的科举制不完善有关。或许孟郊确实有才,韩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帮助了一个有才能的人。但孟郊即使有才,其德也好不到哪里去,孟郊在进士及第后,留下了一首《登第后》的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现在还有很多人经常会引用这首诗,认为中举了理应要春风得意一把,但读者可能不理解这长安花是什么,长安花就是长安的妓女。孟郊刚考中进士,马上想到的就是跑到青楼里,玩遍长安城所有的妓女,这种文人无形的丑态被他自己的这四句诗出卖得毫无保留。
有人也许就反对,春天放榜,已经是百花齐放,骑着骏马大步流星的看尽长安的春花,这有什么不对?这是现代人的误解,唐朝进士放榜的日子一般在正月到三月之间,到过西安(长安)的朋友应该知道,正月的西安还是大雪纷飞,三月也才刚解冻,哪有什么春花可看呢?孟郊的这首诗明显就是把他内心的龌龊写得淋漓尽致。未中之前是生活龌龊,中了进士之后,则是身体加心灵一起龌龊。
后人对孟郊的评价,往往来自于他的诗歌,因为他根本没有什么作为可以留传于后世。 比如,他在溧阳做县尉时,经常跑到一处水边徘徊吟诗,根本不理政务,县令只好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官场败类,留着只是祸害百姓,孟郊的贫困有什么理由说是因为他的正直所导致呢?
当然,孟郊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对待老娘方面,他是个大孝子,从小我们就背诵过他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相传,每次孟郊出去一段时间,必然要回家看看老母。这一点上,孟郊是难能可贵的,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郊一生写了将近五百首诗,也算是个丰产的诗人了。至于这五百首诗,有多少精品,还是值得商榷的。 晚唐乃至宋代,对孟郊诗的评价比较高,特别是在韩愈,张籍等的鼓吹下,孟郊诗的影响被无限扩大,以致后面的江西诗派以孟贾韩等为代表。在老夫看来,无非是借着古意而不顾协韵;故作高深而弄得晦涩难懂;号称刚直实则生硬无趣。比如这首《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读之真是味同嚼蜡,完全失去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跟今天的田叟教育田舍郎毫无分别。或许是老夫的品味太低吧,但这样的诗流传下来,真的只是浪费了纸张。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孟郊:
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蘙,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藉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如《谢炭》云"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如"愁人独有夜烛见,一纸乡书泪滴穿",如《下第》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之类,皆哀怨清切,穷人冥搜。其初登第,吟曰:"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李观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云。时陆长源工诗,相与来往,篇什稍多,亦佳作也。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