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外甥学钢琴有段时间了,学得并不轻松,我看到过小家伙在爸爸拿着棍子的威逼下泣不成声地勉力唱谱。
小孩子究竟要不要学一门艺术,好像是个争论颇多的问题,但是答案又不容置疑,孩子的周边有不参加兴趣班的小朋友吗?很奇怪,这并不是一种攀比,而是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会替代人类在大部分领域的体力劳动,甚至是创意工作。未来人类的注意力一定会转向哲学和审美这样的AI无法替代的领域。所以,虽然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让孩子去学一门或者多门艺术,也不失为是大势所趋。
音乐是比较热门的艺术门类,音乐在古代中国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我们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是能歌善舞的,音乐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汉族的文化中,音乐却是归为三教九流的。现代钢琴的定音基础:十二平均律,最早的记载是由中国明朝王爷朱载堉计算得出,早西方50多年。中国却没有类似钢琴这样的集大成的乐器出现,这和音乐不受推崇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
现在又大为不同了,学一种乐器,几乎成为孩子的必修课。能不能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另说,学音乐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比拼的是整个家庭的底蕴。国际一线赛事的裁判,甚至从参赛选手的家长的着装、气色就能断定孩子的音乐素养:满面尘灰烟火色的家长,怎么可能培养出有着高超音乐素养的孩子?
音乐不同于美术,美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设计、影视甚至日常穿衣搭配、起居用度的审美,美术都有用武之地。音乐的圈子更小,虽然声乐,也就是唱歌,人人都会嚎两嗓子。但是也很残酷,会唱歌的就是好听,不会唱的就是难听。器乐更讲究师承关系。学一门乐器如果没有名师,基本出不了高徒。我曾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和身旁的一位出家僧人聊天,我问他:你们修习佛法,怎么才能算是修得圆满?他告诉我,现世就有很多已经得道的高僧,僧人想要修的圆满,就要和这些高僧论道,得到高僧的印证,才能算是修成。
佛法是修身之法,修得圆满需要他人的佐证,恐怕未必。但是,高僧的印证,至少代表了某种程度的公认。这样想来也能自洽,我由着兴趣,自学过笛子,小提琴,钢琴,吉他,也能弹奏两曲,也可以自我陶醉觉得牛的不得了。不过,即便没有任何音乐功底的人,也能轻松地断定,我是瞎搞的。
反观其他艺术门类,这样的属性并不明显,拿画画来说,小孩子天性的涂鸦,有时候也会很有艺术的感觉,有时候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又没法肯定地说不好。相比音乐来说,学美术是更加好的选择,这里推荐复旦教授严峰的一篇文章:学音乐,还是学美术?有兴趣可以搜索看下。孩子学习艺术,最重要的还是得观察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少不得都试试了。为人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差别也就在这边了。
那么真的决定要学难学的音乐的话,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吧:
多年以后的一个下午,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宴会上,又遇到了那个令他钦佩的小提琴演奏家。演奏家鬓角已经斑白,但演奏时挺拔的身形还是令他钦佩不已。他坐在台下,幻想着台上抑扬顿挫、出神入化的演奏是自己在完成。
他年少时也对小提琴很痴迷,但是学到某个阶段后,再难精进。他辗转找到当时已经在小提琴演奏界声名赫赫的演奏家,演奏家听完他的演奏后,淡淡地说:放弃吧,您在小提琴演奏领域不会有什么成就。听到对方这样的论断,他反而舒了口气,这就是我再难精进的原因吗,对方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一定有他的理由和评判标准吧。
现场热烈的掌声将他的思绪拉回,他抿嘴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似乎想要甩掉什么。看着眼前的一切,看来当初放弃小提琴,算是个明智的决定吧,不然也只是小提琴演奏界多了个二流演奏家,商界少了个如此成功的商人。
酒席间,他向演奏家敬了杯酒,和演奏家提起了往事,他心中还有一个疑惑:演奏家究竟是用什么标准来断定自己不适合小提琴演奏的呢。演奏家回想起了这个年轻人,淡淡一笑说道:“其实我根本没什么靠谱的标准,如果您真的喜爱小提琴,那么我觉得我即便那样说,也不会令你放弃。如果不是的话,那我也算碰巧做了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