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南山行者(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16726/
过去我们学习的历史首先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历史按时间年轮的某种排列,是国别史,如中国历史;是断代史,如唐史;是特定社群或历史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是专题史,如人类文明史。我们学习的世界历史也只是这些历史的一个总揽,或者按某种方式展开的人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总之,是这里,历史成了人类活动的大记事薄。
这种历史往往是众多乏味的史实描述,没有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焦点,有时也找不到将历史事件串连起来的主线。我们需要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一种构筑“大图景、全景式的世界大历史”的角度,将历史的视野从国家或单一文明拓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演进,揭示整个人类面临的课题和全球性的危机,考查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深刻联系。
这就是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的视角,他将人类史置于更宏大的地球史甚至宇宙史来观察,为我们分析人类历史提供了更“高”的视角:人类历史是宏观宇宙史的一部分。
因此在“前传”中,他将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作为历史的开端,从这个背景“来帮助我们看清人类历史在地球史乃至宇宙史中的位置。”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约25万年前现代智人的出现。
从这个更高的视角出发,他将人类史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采集狩猎时期、农耕时期和现代时期。
我试图从战略思维的角度解读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制定整个人类的发展战略,但事实上那些思考人类发展的思想家不就是人类的战略谋划师吗?那些实践着国家和全球治理的政治家不就是人类的CEO吗?联合国和全球性组织正是人类试图拥有共同战略和使命的尝试。
人类的发展是存在明确指向的,战略上称其为目标。人类生存的环境或背景是既定的,就是25万年前宇宙中的地球生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必须培育生存发展的应变能力,为达成目标人类必须选择能力与环境的契合方式,这可以称之为人类的战略。
采集狩猎时期是人类社会依靠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时代,也被称为“旧石器过代”。“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时代,也是迄今为止最长的时代,这是为人类历史奠定基础的时代。”
从战略思维视角看,采集狩猎时期人类的目标就是生存。当时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比较严酷的,人类对环境的主要对策就是被动的适应。能力培育方面,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创造了语言。石器工具的使用扩大了人类生存的能力,语言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知识的积累。交流使人类建立了以亲缘关系为主的群落社会,知识的积累促进人类的生产力不断进步。在这种环境和能力匹配之下,人类的战略就是不断迁徙,寻找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历史中所说的“走出非洲”,就是人类实施不断拓展生活范围战略的最好例证。
在距今11000年至1万前,冰河时代温暖的环境下,人类开启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农耕时代人类的目标已经变为温饱。人类已经开始塑造环境,土地的开垦、灌溉技术的运用、道路的修建,人类不再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开始逐步主动塑造环境。金属工具的使用,对动物的驯化,人类的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以语言为基础不断发展的知识积累,已形成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雏形,而贸易、金融、文化和艺术发展,极大的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组织能力,使更多的人聚集在村落,出现了城市国家,全球交换网络出现。可以塑造的环境与农耕技术能力相匹配,这个时期人类的战略就是集约发展,在给定的区域生存更多的人口。
从1750年开始,人类进入近现代,这是最短暂但也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
近现代人类的目标变成了舒适。蒸汽机、电、交通、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呈现出巨大的快速的进步,贸易和金融呈现全球化,现代国家兴起。国际市场和网络把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经从被动适应变成为环境改变的主宰力量,正如一些科学家所言,“人类仅凭一己之力就已成为全球地质变化的重要力量。”拥有独一无二重塑世界的能力与环境相契合的人类战略已经变成了高速扩张,向太空探索,向地下开采,大规模城市群落形成,人类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时期。
当下,人类历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史。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基因工程、量子物理等科技或将人类引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对能量的利用和对生物圈的控制已经达到令人恐惧的高度,已经具备摧毁自身和破坏地球的能力,但人类却没能展现出与这种能力相匹配的战略意识和战略能力,人类的发展目标模糊了,文化冲突不断加剧,民粹主义正在兴起,全球化出现逆流,寻找人类共有、共通、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似乎越来越遥远。在这个“充满不可预知的急剧变化的混乱时代”,树立大历史观,追溯人类历史长河中共有、共通、共同的故事显得非常必要。
《极简人类史》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