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苦”海
2016-11-24铄心难得一世生命
昨天文章中讲到一句话
人们相比于得到的快乐,可能更关注损失的痛苦。痛苦甚至能取代获得的快乐。
那么这句话是真的呢?还是假的呢?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在刘润五分钟商学院,我看到了损失规避的概念:
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甚至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负效用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2.5倍。
有个对等的词,就是损失厌恶,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让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当然这是经济学层面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解释我们的消费行为,或者从事商业行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当然,我这里不是想写,我们消费中种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不想写商家是怎样利用这些,使出各种套路,诱导消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自行了解,你会发现商业无处不在。
那么。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怎么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不要让这种损失的痛苦占领我们得到的快乐。
就像有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学习为什么就是苦的呢,为什么就不去强调一下,获得知识的快乐,反而一个“苦”吓退了无数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当然,我不是佛教徒,我只是与佛有缘,但是意旨与佛有悖。佛教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要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是放弃尘世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现实。
我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上让你回归现实,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可能是我们讲苦讲的太多了,甚至都有了上面的心理机制,所以对失去的痛苦特别的敏感。以至于感受到的痛苦大于快乐。
一句俗语有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二三”,后来还看到一则故事,有人向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家于右任,求养生之法,于右任笑指客厅墙上挂的对联“不思八九,常思一二”,就是多想想快乐的事。
是不是鸡汤味很浓,按剧情的发展,可能接下来就会论述,快乐也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为什么要活在痛苦中呢?所以开开心心每一天......
可是,事实是我们就是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傻白甜的乐天派和白痴无异。那么我说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
说明我们感受到的可能是错的,不如意的事和如意的事,也就是苦与乐,可能是同量的,只是我们的认知偏差,感受到了更多的痛苦。
因为,以开头讲到的概念,可以引申为,我们对于痛苦的感知能力,是对于快乐感知能力的2.5倍。这就说明,这个八九和一二的比例本身就是错的。
所以,我不会告诉你快快乐乐每一天,我只想告诉你,是我们的认知偏差,让我们对痛苦对负面的如意更加敏感。生活中有苦有乐,去面对就好了。不要只去放大失去的痛苦,甚至让痛苦取代快乐,也要关注获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