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老师去了福鼎,今天给我们上白茶课。今天和以往的课不同,概念性的知识点少些,图片和辨别更多一些。我们一边喝着雅安的藏茶,黄茶,一边吸收白茶的氧份。
老师接触福鼎的白茶有12年了,从09年散装寿梅60几一斤,到如今几千一斤,感叹白茶的涨幅。16年之前老师主要还是接触茶园的茶,16年开始接触野放茶(荒野茶:是一些以前种茶后来荒废的茶园,也不是全野放,多少还会有一些管理)。也感叹这么多年从茶叶看到的一些环境的变化,及自然气候的变化。就像煮一壶水,循序渐进的变化着,但回过头一看短短十几年还是变化巨大的。
白茶品种分为:大白(叶子浅,黄绿色,胖,多芬含量低,茶味清)500g成品需要3万个芽头。大毫(颜色深,密集,形体狭长,种植面积更广)目前市面上十有八九是这个品种。菜茶(土茶)更细小一些。
茶叶的品质也是由天地的生长环境,加工工艺而决定的。
加工工艺其一比如:萎凋,就有日光萎凋(新鲜叶子铺的厚度,由薄-并筛(厚)。天气:春天(北风-干,更利于做茶,南风-湿(内外环境都比较湿)。早上推出来,中午太阳大需要移走,去阴凉的地方,然后下午晚些再推出来,晚上再收回去。当中还得提防着下雨。所以后面还有槽室萎凋(烘干机)和空调萎凋(不需要看天气的变化)。但是没有日光萎凋的茶透,没有鲜活感。
然后老师除了观察当地的茶园生长环境,还会看一些当地政府的扶持程度。通过一些监管的条例和通告,也看出了福鼎政府对于白茶可持续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比如严谨使用除草剂之类的规范性条例,已经违规了后的一些惩戒措施,还有无人机的监管,定期定量烧竹子,除了做肥料之外,还种茶,但是也是有控制的。而对比而言安溪铁观音就由于管理上没有跟上,只看了眼前的利益,就慢慢没落了。
福鼎白茶细分产地有磻溪(植被覆盖率最高,有绿色之肺的称号),管阳(高山),点头。老师最喜欢磻溪,那再细分,有油坑和湖林两地。
油坑,海拔低些大概300米左右,而湖林大概有550-560米(有大片竹林),那边最高的太姥山也就800多米。油坑的茶叶更硬挺些,茶味更重实些,而湖林的更油润鲜爽些。这两个山头土壤的肥力也不一样。油坑的是红色砂石,硬,湖林的土壤更软些。从树型来看,油坑的树龄低,而湖林的树虽然有进行矮化(作用:促进分芽及采摘方便),但是树龄有50年以上(树干发白,粗壮)。
除了萎凋工艺外,还有一个养茶的过程。通过氧化发酵,把7,8分成熟的茶厚厚的堆放在一起。就如同肉熟成(日料)。白茶算是无烟火的生茶(熟了的生茶,如同醉虾),通过吐青,翻动,师傅用闻茶叶来辨别,需要各把星期,最后是通过慢烘(不能温度太高,温度高会有火的味道,这样就不符合地道的白茶清和鲜的滋味了),把水分锁在6%里面。
ps:今天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目前喝的白茶最最细分的产地。后面我们又比较了相同等级的油坑和湖林的白茶的滋味。看了干茶,叶底,和茶叶更近接触并更深刻的了解了平时我们喝的那款茶。油坑的茶滋味更沉重,有点裹住的涩感,但是也是能化开的。湖林的更有仙飘飘的气息,干茶更饱满,叶底更油润,奶油香气也更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