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小学二2班班本课程《皮影戏》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地方,传统文化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既在尽性,亦在尽意。当中,一些民间艺术还担任着启蒙教育的任务。它以自发性而产生,以自娱性而存在,以情真质朴和淳美深厚而见长。而皮影戏做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必然首当其冲。
皮影戏的来源: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常常想念她。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也许就是皮影戏的雏形。
选为班本课程的理念:“中国人不能忘本,中国的孩子们不能忘根”也许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情怀,我自幼便以浪漫主义为称,在我心中最浪漫的便是中国的文化以及民间艺术。幼时起看着四大名著,听着爷爷奶奶收音机里面的戏曲长大!那时不懂传承,只明白我把这些一直唱下去,看下去就好。可当我问起这一代的孩子,知道《西游记》是什么吗?得到的是寥寥无几的回答。我震惊之余却也在思考:“究竟怎样让这些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发芽”也碰巧,我们学校既然取名为实验艺术小学,那我就用艺术来对称。那又用什么艺术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句话涌上脑海中时,我便想起了在民间的挨家挨户中以手指和声音的演绎,给人带来拍手叫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决定选取皮影戏时,我的顾虑也有很多。比如,二年级的孩子们能够自己去完成一个皮影的制作嘛?又或者他们愿不愿意去了解皮影?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在第一次给孩子们简单介绍皮影戏的同时,一些孩子们就已经自己动手制作。这时我又想:“那,能不能将名著当中的人物代入到皮影戏当中,这样孩子们不仅能玩,还能去学习?”于是我选择四大名著当中孩子们最喜欢的神魔故事《西游记》作为皮影戏的主题人物。可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完成制作以后,孩子们自己提出要上台表演。一节课,孩子们对于皮影戏文化的了解也好,还是对于皮影戏人物的扮演也好。都格外的认真!同时孩子们还主动要求我以后的每次班本课程都要我为他们解说关于西游记的人物影响和特点。我便想,既然低年级的孩子们可以从简单的名著入手,那么慢慢的到了高年级,还可以代入其他名著人物让孩子们从做中玩,玩中学。这会比一直单调的让孩子们去读书中的人物更容易去理解。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对了。当晚家长们告诉我孩子们回家后从不爱读书到主动去读书去探索书中人物形象时,我知道,这个班本课程的开头很成功。以至于现在孩子们还会问我:“我们中国这么大,只有这一项民间艺术嘛?”这时,我便知道,传承这个字已经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当然,在授课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完整的去演绎一段皮影戏时,我也会提前放一段相关背景动画,让孩子们自己去捉摸这个角色该怎么演,全程不做任何表态,我只提示一些相关台词。比起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孩子们还是在亲身经历的事物当中才会去学到知识和财富。以上便是我开启以皮影戏为班本课程的想法。
目前为止,孩子们不仅会自己去演绎一些小片段,还会自觉去查阅书籍寻找有关皮影戏的知识。更甚者,还有一些同学在回到家以后告诉父母有关于皮影戏的知识!要求父母陪着他们一起去表演。
注:未经本人允许,不可擅自更改 转载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