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在我看来,《一出好戏》中寓含了很多哲理,故有诸多思考。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柏拉图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从小就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本身。此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那些囚徒、怀疑他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们,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回到电影中,在被困孤岛一百多天后,司机小王看到了船,他返回人群中呼喊“有船”时,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因为他的维度已经高于其他未看到船的人,小王眼中的“真”就是“有船”,而在其他人眼中“有船”只是抽象的概念,并未见到实体。
就像我们平时讲话一样,经常听到“我们不在同一频道”等类似的话,此时对话双方已经不在同一维度上了。因为你口中的“真”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方想象的“真”。
孤岛求生
“洞穴奇案”的故事耳熟能详,讲的是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活下去等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威特摩尔是提议者,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自然,威特摩尔就被其他四人给吃掉了。其他四人获救后,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电影中亦有类似情景,小兴以录有张总女儿视频的手机,要求张总在离开孤岛之后将其名下公司房产等无偿给予,并写下书面保证。这实属敲诈勒索。黄渤一直在规劝他,这是犯罪,而小兴却冷笑一声,无视劝告。
人类虽然居于孤岛,但作为人,就必须遵守既有的规则,即使你自认为外面的世界毁灭了,在未证实之前,所有一切规则都应被遵守。
真假有那么重要吗
电影中后半段一直都在讨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舒淇不断地问黄渤,黄渤既问过自己,也问过别人,但还是找不到答案。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在我们身边,我们自以为真的存在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不存在的。比如一家公司,它是所有资产吗?它是一栋建筑吗?它是所有人的集合吗?都不是。公司不过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想象出来的存在。上升到一个国家,不也是一个虚构的存在嘛,它既不是江川大河,也不是崇山峻岭,更不是绵绵疆土。但是它们却很重要,正是这些虚构出来的想象的存在,让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此时,真和假,有那么重要吗?
从暴力到合作
从大陆到孤岛,钱没有了价值,规则、制度、体系等等皆荡然无存,活下去成为一群人最重要的目标。
此时的一群人跟我们的祖先没什么分别。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是王。原本只是司机的小王,因曾当过兵,参加过野外训练,一举被推为首领。但总有部分不服从者,他通过暴力让他们屈服。这种屈服也只是表面上的服从,一旦机会到来,暴力统治下的服从体系瞬间崩溃。
而张总就是推翻这一体系的人。他以自己多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以纸牌代替货币,实现以纸牌换食物,瞬间完成交易体系。这比起暴力体系让人觉得更加体面一些。
但交易体系存在久了,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有效措施就是拿出更多的纸牌。
人性经不起考验
当时我就问了TA一个问题:如果有人给你5000万让你跟我分手,你会吗?她毫不犹豫地笑着说:会。我也相信这是真的。毕竟我目前的身价还不值这个数。如果达到了,结果可能会相反。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有那些试图考验人性是靠得住的实验,最终皆以失败告终。在人性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底线,而非越界。
有时,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