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情绪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一是躯体化,以躯体症状、生病的方式表达心理和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是个人烦恼表达与应付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表达躯体不适症状倾向的一种体验。
躯体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得不到解决,就以身体的病痛症状来反应,这是最糟糕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是行为表达。比如高兴得直蹦高、冲突后的打架对骂、摔门而去、逃学厌学、把门关上自己去打游戏不理人等。
三是用语言来表达,“我对你这种行为很生气”,这是最高级别的表达形式。
第一,躯体化。露易丝·海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专门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她在《心理的伤,身体知道》这本书里说,身体从未说谎,不被觉察的情绪,都会以疾病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
有一个女孩叫燕子,家里条件一般,但是妈妈很要强,特别想培养孩子的气质,花了很多钱给她买了一架钢琴。每周末,妈妈都会带她去老师家学琴,天天盯着她弹琴,错一个音符就要打一下小手。因此,燕子越来越讨厌弹琴,可是妈妈的强势,让燕子不敢说。有一次,燕子去练琴前,肚子疼得厉害,小脸儿都白了,妈妈见孩子确实生病了,就没让她继续练琴。从这次以后,每逢她去老师家练琴的前一晚,她的肚子肯定会疼,而且相当厉害。这种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妈妈觉得很奇怪,就带她去看医生,然而怎么查也查不出原因。
就这样,燕子断断续续地学了三年钢琴,而她每次去老师家之前,肚子都会疼。最后妈妈实在不忍心让她带病学琴,主动提出让她别学了。自从不学琴后,燕子的肚子再也没有疼过。燕子的肚子疼就是典型的情绪躯体化症状。她不想学琴,可是又无法反抗妈妈,心里的愤怒无法向外释放,转而攻向了自己的身体。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或小学阶段比较弱势,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委屈和恐惧,比如孩子哭的时候,大人说“不许哭”;弟弟总是欺负姐姐,父母却总是说“不许你打弟弟”“不许你生弟弟的气”“不许恨弟弟”“弟弟是你的亲人”“我们是不可以恨弟弟的”“恨自己的弟弟是错误的”……
但是委屈、恨和愤怒就在那里,父母不让恨,不许愤怒,这些愤怒也不会消失,这些情绪释放不出来,它们会去哪儿呢?它们停留在你的心里、你的身体里。长期而严重的压抑、长期得不到理解和满足,躯体就会将这种不适和糟糕的感受积存下来,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这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最糟糕的方式,无法承受、无法表达的情绪让身体去承担。
露易丝·海在她的“身心疾病对应表”中指出了106种身体疾病的症状与心理的关系。比如癌症就是长久忍受内心深处的忧伤与愤怒的侵蚀所造成的,心脏病就是严重的情绪问题。
第二,用行为表达。有的父母在生气和愤怒的时候会打孩子,这就是在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被打之后,他的愤怒也是被压抑住的,当他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他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还有的人是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他面对老师和同学感觉羞耻时,面对家长觉得内疚时,用不去上学、进入游戏中来逃避自己糟糕的情绪。
就像我们成年人,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麻烦,去找哥们儿喝顿酒、大喊大叫一样,都是一种用行为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这种方式将情绪释放出来,不会压抑在身体里,是一种比躯体化表达情绪好一些的方式。但是有些行为方式会破坏关系,会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造成伤害或不利的影响。
第三,情绪表达言语化。情绪是我们的内在语言。能够用温和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状态,是最理想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孩子小时候大哭,使劲跺脚,摔自己的玩具。如果我们看见孩子这个样子很烦,大声训孩子,让孩子好好说话,不许闹脾气。孩子就会把这种情绪压抑在心里,躯体化。
如果我们平心静气的和孩子说:“宝贝,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因为妈妈没有带你出去玩生气了?”这样就是不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和孩子对话,直接谈论孩子的情绪,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学会给情绪命名,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表达方式是从小养成的,一个人从小习惯了用什么样的情绪表达方式,就会一直使用这种方式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