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萧红创作完成于1940年12月20日,首刊于1940年9月1日-12月27日香港《星岛日报.星座》,1941年5月出版,遗憾的是出版后不到1年,萧红就病逝于香港。鲁迅称赞她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一生短暂,命运坎坷,心境寂寥,但是从她的作品来看无处不充满希望,布满生命的张力,她持笔如矛,与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传统的陋习斗争。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萧红追忆了她的童年,以及发生在呼兰城的人和事,有讽刺有幽默,整篇通读下来无处不感觉悲凉。小圆媳妇是可怜的,她死在了封建愚昧的屠刀下。间接害死小圆媳妇的婆婆也是可怜的,她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生活的牺牲者。街坊邻居们也是可怜的,他们跟小圆媳妇无冤无仇,一心想为她“好”,跳大神、用滚烫的热水浇、针刺指尖以及各种偏方,活生生地把一个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岁的孩子“送了回去”。现在看来如此可恨如此荒诞,但这些放在当时的旧社会来看是如此稀松平常。
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萧红难免悲戚寂寥,但对生活又充满希望,住在她家磨坊里的磨倌冯歪嘴子,活的贫穷卑微,但他却是生命力最强的那一个,夜夜打着梆子都难以糊口,因为自家媳妇帮忙被掌柜的唾骂是野女人破了风水而被赶出磨坊,之后一家三口搬到跟室外零下七八度一样寒冷的草棚子,还是小婴儿的儿子冻得满脸通红,大家觉得冯歪嘴子完了,在周围的人天天“关心”是否冻死了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家活的简单又快乐,又过了几年,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的不得了,畅想着未来的生活,努力有干劲,可惜好景不长,冯歪嘴子的女人在二儿子出生后不久死了,现在大家又觉得冯歪嘴子完了,都在准备看他的热闹,“可是,冯歪嘴子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他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的负着他那份责任。”喂着小的,带着大的,该担水就担水,该拉磨就拉磨。在萧红笔下,他是一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人物,他自由恋爱,结婚生子,努力地活着,追求幸福,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是勇敢且坚强的。正如作家骆宾基先生在评论这本书时所说”萧红在磨倌冯歪嘴子身上寄予了民族期望,因为在他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这种战斗的韧性是为鲁迅先生所赞颂过的,而萧红自己也是依持着它走完自己最后的四年”。
该书中有四五篇节选文字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包括《火烧云》《学诗》《祖父的园子》《小团圆媳妇之死》,但是却遭到了大幅度的改编,这里不做过多的评论。推荐大家亲自体会,切身感受一下原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