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教养方面,父母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孩子心里的那个油罐不断加油。
孩子正在生长,就像他们的新陈代谢越快一样,他们对爱的需求也越大。很多父母特别是我们的祖辈或许害怕宠坏孩子,刻意控制爱的表达,觉得孩子知道父母的爱。
但我们常常忽视的事实是: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这个库存。所以,用爱充满孩子的心,这需要父母持续地做,长期地做。
从短期来看,充满爱的油罐,可以让孩子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个爱的储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给孩子的爱,可以支撑孩子的一生,帮助他有健康的心理。
如果最初几年孩子所得的关爱甚少,那就好比他这个油罐不满,甚至还会漏,他很可能会感觉以后怎么去填补也难以充满。当然成年以后的补救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难度大,他需要花费额外的力气,去改变他最初的理论和信念。
怎样给孩子“加油”
我们给孩子更多的爱,并不意味着要给孩子过多的夸奖或事事包办,关键是要和孩子有互动、有连接。所以,除了抱他、亲他、说妈妈爱你之类的表达外,当孩子哭泣、害怕、兴奋、失望的时候,我们都要有回应,让孩子知道我们明白他的感受。
共情就是最基本的一种和孩子连接的方式,它相当于在给孩子的油罐加油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时,先共情,之后就更容易处理了——因为加了油,孩子才有能量去应对挑战。
此外,和孩子游戏、嬉闹、分享、陪伴,这些也都是在给他加油。有时,一个会心的笑、一个两人私下分享的玩笑话、一个属于你俩专有的动作,都足以让孩子满足,找到安全感,恢复心理能量。
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家长和他连接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比如,对于男孩,有时你不必问他过多的话,而是可以跟他一起做事。共同做事时,你们就是在连接了。另外,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给孩子加油的方式也要随之升级。有时如果没沟通成功,说明方式不合适,需要调整,多尝试。
如果家长自己的油罐也空了,没东西可给,或者说没有心气去给。
妈妈们都知道不应该和孩子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于充盈的状态。我们发作,通常都是当我们有压力、疲惫、面子被挑战、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时。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在消耗自己爱的库存,我们的心里开始变空,所以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帮助孩子。就像前面讲依恋理论时说过,妈妈如果有抑郁症状,孩子就会感到恐惧不安。
当然,妈妈也是人,不能保证自己的油罐随时都是满满的。所以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的提高和修炼很重要。妈妈们要学会怎样减压、怎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怎样爱自己、怎样在心理上自给自足。
要给孩子当好“加油站”,自己先“加满油”
家长要给孩子当好“加油站”,就要学会经常给自己充满爱、加足油。
那么,我们怎样“加油”、怎样爱自己呢?
首先,要接纳自己。换个说法,就是无条件地对自己感觉好。比如,你一天要做多少事情,有多少成绩,才能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
另外,想办法与周围多建立连接。连接就是爱。我知道这句话听上去像是通讯公司的广告语。不过,这就是事实。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当我们感到自己与他人或与周围的什么事物有连接时,我们就感觉比较好,好像自己是在被爱着。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失恋时听一首伤感的歌,我们好像减轻了一些疼痛。欣赏艺术或陶醉于大自然,我们像被充了电。好朋友愉快聚会,我们感到焕然一新,仿佛自己的价值有所增加。年节要回家团聚,不为别的,就为了和家人的情感连接。即使长大成年了,回到父母身边,什么都不做,也感觉得到了休养生息。年迈的父母更是需要时常和我们通个话。现在我开通了微博,微博上的这种互动没有什么功利性在里面,却让我欲罢不能,因为觉得和很多人有了连接,这让我感到开心,就像得到了更多的爱一样……
热恋中的人有时会有一种“巅峰体验”,说白了,就是因为两人的精神上有了足够充分的连接,两个人的心灵都融合到了一起,以至于感到一种极度的幸福。一些人通过修炼或是药物,达到心理上的“顿悟”状态,据说,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觉得自己和宇宙万物融合为一体的幻觉,有这种幻觉的人自称体验到极致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说,交往多朋友多的人,更快乐更健康。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连接,去给自己的油罐加油。我们也还听说过,智者多不惧怕孤独,可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连接方式,能从更多的渠道获得爱的能量。对他们来说,随处都是加油站,他们随处可以补充爱的能量。我想象,他们只需看着日月星辰,就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加油了……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教给我们爱自己的终极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