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书中观点
1、孩子是社会人: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
3、孩子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你和自己的关系)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或集体感: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作出贡献(你和系统的关系)。
(1)阿德勒的“14天治愈计划”:每一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坚持14天。
(2)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3)培养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教导孩子来依靠自己
(4)让系统里的每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
6、平等: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羞辱”和“平等、尊重"背道而驰。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
完美是对自我的暴力,从错误中学习。摒弃对错误的负面认知。
8、矫正错误的三个R1
(1)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3)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我的启发与行动目标
1、孟母三迁的典故告诉我们,环境的影响力,环境塑造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性格特质和行为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幼小的孩子由于自我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学习是一个社交行为,也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作为父母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育以及成长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养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学习环境等等各个方面
2、德雷克斯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孩子的每一次行为背后都是在表达需求,最最重要的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这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但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受限,所以总是会以一种大人看起来不能接受的方式,甚至是搞破坏的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就需要成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用心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真实需求是爱,这也是很多父母踩过点坑,包括我也是儿子青春期的时候因为不懂他,以为他是在“叛逆”,他离家出走,发生交通事故 其实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自主需求而已。懂比爱更重要,当我有了二宝 因为我深度这本书,并且在线下训练,很多家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这就是我为什么推荐你和我共读这本书,给我太多启发了。
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
们抱有错误的想法。”所以,越是行为不当的孩子,其背后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越强烈,家长需要做到更多的耐心和倾听。
4、阿德勒针对抑郁症人士的“14天治愈计划”方非案常实用,当你觉得价值感极低,做事情有心无力的时候(很多抑郁症人士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记得每天做一件助力他人的事情,而且连续14天不要停下来。你会发现满满的价值感和就成感,一个人只有找回价值感、归属感,他才能真正链接到生命的意义。但你链接到你生命的意义,你就可以自己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阿德勒宣称,只要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就能够在14天之内治愈任何有心理疾患的人。所以,“如果你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坚持14天,到时候你的抑郁症就会消失了。”
每天做一件让他人微笑的事情,你就会天天微笑。
5、错误是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机。追求完美是对我自的暴力,而允许自己犯错是一种能力。关键是我们可以从错误当中学习到什么。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我们可以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都是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的养分。
6、在育儿过程中,确保时刻给孩子传递的都是爱,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爱。很显然,惩罚,责骂、打击都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虽然我们爱孩子,但是表达方式总是让孩子感受到挫败,认为父母不爱他。我们说,孩子的所有行为,不是出于爱,就是出于恐惧。让孩子带着父母的爱去做每一件事,这一定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
教育的根本在于自我教育我在每天精进0.01的路上欢迎你也一起来同行每年多读24本经典好书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