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民谚说:“大胡同就有三千六,小胡同多如牛毛数。”在网上搜索,胡同文化本身就在构筑北京,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有名气的应该不是这条“报房胡同”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能是习惯,本身对“报房”这两个字敏感,我看到这路牌就觉得亲切,好像就是为了来到这里一样,在网上搜索了好一通,这名称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有报馆在这里,它本叫做“豹房”,是皇宫养豹子的地方,后来音同报房,才改了名字。
胡同古老而狭窄,把午后阳光聚拢出了初夏的暑气,两旁的矮房显得有些陈旧,可人是胡同的精灵,妈妈领着放学的孩子,等在门前的爷爷奶奶……北京话的音韵在窗与窗之间流动,每一方砖瓦都是传递讯息的生命——胡同不说话,它直接做给你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没有选择游客打卡的东来顺,走进胡同里的“老北京”,已经晚上九点多,这家老店还是人声鼎沸,谁说麻辣锅才火热的,铜炉火锅的炭火看不见,可它熏得我眼红脸热,麻酱可能是我的新欢了,肉变得滑嫩,饼变得酥脆,哦,这迷人的人间烟火……
嘿,大黑,你家倍儿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