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表现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善的本性支配着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人们的社会行为得到证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按照孟子的说法,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
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不是来自于后天习得,而是先天的。
由于孟子对人的本性作了乐观的估价,他因此而断定,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道德自觉。对君主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善的本性而施仁政;对于普通的社会大众来说,则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个人的道德自觉来实现人性的良善。基于这样的认识,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前景,甚至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这就是说,如果充分地发挥善的本性,效仿圣人言行,每个人都能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
一个人能否达到善,全靠存养与扩充;而这两者,都要依靠修养与教化。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教化,不断完善、超越自身,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教化不是以外在的礼乐制度涵养浸润人心,而是扩充“我固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于人伦关系之中,从而形成现实的仁、义、礼、智诸德。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教化方法和措施。
以“性善”说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基于这样的想法,孟子把夏、商、周三代以来政治兴亡的根本原因都归结为统治者能不能行仁政,进而认为,仁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孟子对仁的理解,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不过,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仁爱之心主要体现为人的一种主观意志。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中去,将仁爱之心用于治理国家,就是行仁政。换言之,也就是把植根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施仁政,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与孔子一样,孟子对统治者的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孟子认为,施仁政的首要条件是统治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实行仁政?孟子的主张:
1.制民之产,在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是否稳定。
2.轻徭薄赋。战国时期,赋税是民众身上最承重的负担。孟子主张在制民之产的基础上进行轻徭薄赋。
3.保护工商业。孟子主张对商品交换过程的税收应该免除,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改善民生。他把改善民生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道德自觉,这显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