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青春片够多了。
但是现在一拍青春,就爱自觉或不自觉加上一层滤镜——
要么格外闪亮,要么格外伤痛。
就是不愿承认,其实,青春一点也不酷。
甚至无聊透顶。
敢于冒天下之不韪点明这点的,是一部日本的青春短片——
《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
そうして私たちはプールに金魚を、
9个章节、矫情的标题、频繁的慢镜、夕阳下的跳跃……
风格乍一看,像郭敬明。
事实上,它横刀立马地站在郭老师对面。
一个是意淫青春的泡沫,一个是戳破这层泡沫。
它在说,对青春所谓的怀念,不过是……
想从一个无聊的地方,逃到另一个自以为不无聊的地方。
2012年在日本发生了一个真实的事件,4名少女,把400条金鱼放入学校泳池。
为什么会有人干这么无聊的事?
这个问题,启发了导演长久允拍摄这部短片。
大概是想寻求一种刺激吧。
但是说真的,这种“刺激”也挺无聊的。
《金鱼》给出的答案,绝没有那么简单。导演为这个无意义的少女恶作剧,赋予了悲壮的意味——
她们是在自救,或者说,垂死挣扎。
开头,四个少女在KTV里又唱又跳。她们脱下袜子,拎在手里,转着圈来回甩,歌声没有天籁之音的美感,却更像语无伦次的呼喊。
生活是挺多姿多彩的嘛。
《金鱼》的凌厉之处就在这里。
当你过剩的蓬勃精力,只能靠拼命嘶喊来发泄——
不正是无聊到发疯了吗。
青春的无聊,症状不是疲软,而是狂欢。
商场里放肆地嬉戏,是无聊。
大把大把地放烟花,是无聊。
就像连续几十个小时不吃不喝地通宵打游戏,说到底,还是无聊。
就连影像本身,也反映了这种状态。
导演用极其浮躁的剪辑、混乱的颜色变化,拼命粉饰影像。把30分钟的电影,分成九个章节来叙述。再涂上各类风格毫无章法的BGM……
画面与结构极尽浮华,内里讲的依然是无聊的事情。
你甚至可以发现,导演不想只把视角局限在少女身上。
片中,有“杀马特”青年,挤在一个奖品机前,为落下的奖品大声嚎叫。
少女的母亲,从来不在家,一直在搞外遇。
父亲知道,他没说什么,也没打算离婚,就喜欢对着电视机里的明星少女,哈哈傻笑。
人人都在狂欢。
尽管是为了点无聊的破事儿。
《金鱼》的视野可谓很宏大了,她用几个少女的生活,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面貌。
这是整个社会对青春的围剿——
让你在风华正茂之时,就提前上交年轻的资本,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成(乏)熟(味)。
在Sir看来,这就是一流青春片的样子。
三流青春片讲奇闻艳史,翻开来就像是一本本发霉泛黄的《知音》《故事会》《最小说》……
二流青春片,讲青春的美好与不可再得,就如《那些年》。
再来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什么要一再让长辈对马小军们做道德文章?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又为什么让小四看到了,一个正直父亲的垮掉?
差别就在于此——
任何不企图“谋反”成人世界的青春片,打开始就输了一口气。
那《金鱼》呢?
在商场里,四个少女回头一看,四个中年妇女在注视她们。
那是她们未来的自己——
一个只会玩赌博游戏机,一个养着五个孩子,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正在跟公务员出轨。
未来的自己说,你会一直待在这个小镇,避免不了你嫌弃的生活,逃脱不了无聊的宿命。
未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憧憬的。
所以,青春无聊的根源,来自于未来。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理解放金鱼少女们的犯罪动机了。
才不是警察声明中说的那样:金鱼在泳池里的样子美。
她们想做的,如第九章的名字,是拯救金鱼。
少女们来到金鱼摊,问老板,暑祭之后,金鱼会怎么办。
老板回答,会处理掉。
这不正跟她们的宿命结局一样么。在最妙的时节展览一下,时候过了,就遭到遗弃。
Sir认为,这才是少女们拯救金鱼的原因。
救金鱼,就是救自己。
还不够明显?
在把金鱼投入泳池后,她们四个也跟着跳进了泳池。
可是,把金鱼放进游泳池,真的能救了它们吗?
而跳进游泳池的少女,又真的能因此而改变人生的轨迹吗?
算了,别说了。
《金鱼》这部片肯定是一个标题党。
你一直期待看到数百条金鱼在泳池里游泳有多漂亮,看到结尾才发现,一个镜头也没有。
就像是无数个青春,向着非凡的人生勇往直前,还是扑了个空。
导演说,提前把这个答案告诉你,真的很抱歉呢。
于是发个福利,以示安慰——
放完金鱼归来,镜头对准少女湿透的衬衫,内里的春光若隐若现。
如果说她们的人生,已经被固定在一条匀速滑向平庸的轨道上。那么把金鱼放进泳池,只是为自己留下一个不服从的记号——
我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我想制造一朵小浪花。
也想浪?
那你就往这戳——
| 时长:27分45秒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