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编看到有一个话题#以前不喜欢,现在觉得特别美的课文#,有些评论很有意思,现在的我们早已经过了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年龄,但看到评论里的课文,我也只能用“美”来形容。
“枯燥”和“美”这两个概念,跨越了时空,被我们拿来形容了同一件事。
曾经的我们
朱自清的散文?实力拒绝!
柳永的《望海潮》?天哪,太长了吧!
屈原的《离骚》?那个请问,这是人话吗?
鲁迅的。。。别说了,我要吃包辣条冷静下。
现在呢?
在多达几万的评论中,我们发现当年的熊孩子们竟然用着最温柔的语气提起这一篇篇曾经不解甚至厌恶的课文。
震惊!熊孩子学习态度大转变!
So,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章鱼小俊子: 我以前不喜欢语文,语文也很差,为了考试而去读书、读诗、读文章,我觉得很压抑,诗词文章在我心中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可现在我不必担心考试了,我才发现诗词的美,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有些故事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体会到诗人的痛苦,诗人的忧愁,也羡慕当时他们没有手机的生活,一切寄情于山水。
小时候,老师只教会了我们怎么翻译,作者出处,主旨精神。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发现美,长大以后才渐渐理解年幼时一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都极美。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背影》
@里心涯: 以前不懂什么叫离别,而今故乡于我,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要是再忙些,或许便只剩下春节那几日;要是再过几年,或许家乡都要丢掉了。
@BH王晓宁: 前半生跌跌撞撞离家,后半生竭尽全力回家,人这一生啊。
@莫再回首zk: 对,我每次离开家也都会想起这篇课文,之前真不觉得哪里好,现在再读,真的感觉主人公流泪,我也跟着哭。
少年不知愁滋味,哪里经历过离别,心心念念地就是出去闯荡一番。而如今当一个人在出租屋里啃着月饼看着窗外的圆月时,你又能不能想起来18岁那年初次离开家,爸爸背着你的行李,汗流浃背的背影?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国风·卫风·氓》
@super_cherry007: 这句是我觉得整个高中学的文言文里最有道理的。
@怪兽会笑: 这个是描写渣男的,我记得很清楚!
选了这句话的同学,可能都是有故事的人。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吟唱的真理,各位姑娘为啥还是不长心呢!“扎心了老祖宗”系列。那么真遇到了渣男,该怎么办呢?没事,另一位老祖宗也说了:“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From 《汉乐府-有所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以前最抵触他的文章,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了,只能体会到一种高深莫测的尖刻,十几岁的孩子,遇到的最大挫折就是考试失利,最坏的人就是站在窗户外探头的班主任。
当我们踏入社会后才明白,鲁迅笔下的世界,原来一直没离开,阿Q、孔乙己、华老栓以及围观群众,就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于是这些课文存在的意义,便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麻木,不要不仁。
话题中八万条评论,无一例外都是深深的惋惜,惋惜自己没有早早地懂得这些文章,可这也恰巧反映出,虽然江湖岁月深,但我们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真。
原来,他们写的是人生,可惜,我现在才明白。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