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诗的闲话
◎田 秀
关于新诗,有不少的人在新诗前面加上了汉语新诗,当时,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近来,我读到废名的《新诗问答》一文,让我想到了许多。下面谈一谈我的那些想法。
知道“诗界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人都非常了解,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针对百姓认可的白话而言的,其中重在语言方面,所以以语言为中心去推行白话言语,由此而来的诗歌,时称“白话诗”,没有“新诗”的说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渐渐深入,区别于中国旧日的诗词的“白话诗”也就出现了“新诗”提法。
就当初的“新诗”的语句而言,都非常符合我们的汉语语文习惯。这个问题,你去读一读胡适的《尝试集》、郭沬若的《瓶》、李金发的《微雨》以及废名的《招隐集》,就会发现他们这些早期的新诗里,汉语语文的词句以及章法等东西还大量存在,甚至语言基本上体现汉语言的习惯,特别是在构词方面保了相应的中华民族习惯。而这些诗里,我们不难发现双音节词出现的次数多了,有很多的民间俚语也走进了象牙之塔。
就当初而言是这样的。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的时候,西方的诗歌等文学形式也开始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学。西方的诗歌形式,除了少数几种种类有一种严格的音韵规定之外,其他就少有变化。如英国的“十四行诗”,这种诗体形式只有十四行,它的韵脚受拼音语体的影响,当然与我们的汉语不同。因而西方的诗歌语体是建立在拼音语体之上的,进入中国之后,只能说是西方诗歌通过翻译时相当于汉语的某个词语的意思,不完全等同于汉语里的这个词语。因而有人说,西方文学读翻译本不能读出原本的味道,其原因就在这里。只要细心对比一下同一本书的不同译者的版本,就会感觉许多地方的翻译文词不一样。
正是如此,西方诗歌的译本出现在中国,我们中国本土诗人也就去大量效仿之,写出的“新诗”与我们的母语比较生疏,很接近西方诗歌。也有人称外来诗歌为“阶梯诗”。这种诗歌在西方国家里存在几千年了。
由此,我想,新诗为什么那么难懂,是不是有此因素呢?我看是有的。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一种诗体发展到另一种诗体,都是以前一种诗体为基础的,其发展过程是一环紧扣一环的。而新诗是不是这样的呢?当然不是,新诗(也称白话诗)不是古体诗词曲的进步而成的。可以这样说,新诗是一种独立性强的诗体。而近现代以及当代的这些新诗,其语句语词不再是体现我们的母语,有很多地方出现译音词语。
好,我暂谈到此。
2016.9.17.于浙江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