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露天电影已被历史尘封,留在几代人的记忆里了。
记得村子里放电影总会在秋收后。放映员是乡里安排的,组织他们为乡里的各村播放电影。今天这村明天那村,如果那天我们放学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的大场地竖起两根高高的竹竿,竹竿中间拉着大白幕布,小伙伴们高呼起来“放电影的来咯”!边叫边撒开了脚丫子,向前跑去。跑到跟前,每人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有的围着放映器的桌子,看着放映员叔叔调试着。有的去找放置胶片盘的铁盒子,因为铁盒子上写着今晚要播放的电影名字,回家之后好向家人炫耀一下。
一晚正常放两部,先放哪部后放哪部都是有讲究的。第一部往往是国产片,第二部会放香港片或者武打片。孩子们将放映器的桌子团团围住,放映员叔叔都无法调试,于是开始驱赶道:“快点回家吃饭,来迟了会没有好位置了。”大家一哄而散,飞奔各自家中。回到家我闻到一股炒瓜子的香味,原来妈妈也知道今晚村子里放电影了,不然不会把等过年的要炒瓜子,现在拿出点来炒的。那时几乎家家多少都会炒点花生、瓜子的,就是为了晚上看电影的。
天渐渐地黑了,作业写的也心不在焉。吃饭时草草吃几口,将瓜子塞满口袋,扛着一条长凳,头也不回说道:“爸、妈,我去占位置咯。”孩子们都是先来,大人们都是电影快放时,三三两两的来到。叫着自家匣子的小名找到位置。电影没开映之前,和邻座说几句家长里短,
“今年的菜籽收了多少斤?”
“麦子的肥撒了没有呀!”
如果隔壁村知道放电影,也会赶过来看的,没有板凳倚着草堆也看得津津有味的。有的则就地坐着,仰着头看着。有的调皮蛋爬到人家的窗台上看了起来。听到喇叭里传来“八一制片厂出品”,就知道又是战争片子,场地上也安静下来。那时看得最多的是,《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侦察兵》、《英雄儿女》、《闪闪红星》等等。孩子们看战争片看到不精彩或认为没有打枪决斗时,就会钻出去玩了,等到放到两军决战了,又钻进来。一晚上尽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挤来挤去了。
第二天到学校,“看电影了”成了不交作业的理由,课间会讨论昨晚电影精彩的部分。还模仿电影《英雄儿女》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时坐在露天地看电影,头顶星星,伴着月光,也是惬意之事,只是当时的自己不解风情。大家随着剧情跌宕,或笑得前仰后合,或急得摩拳擦掌;或怨得长吁短叹,或悲得泪流满面。没有现在在电影院的拘束。
时光远离我们,岁月沉淀记忆,有的往事离我渐行渐远。可少年时代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和心情,至今记忆犹新。还记得第一次看战争片,两军战斗八路军被打死了,心里既害怕又伤心,哭的那个伤心甭提了,抽抽的。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这是电影演的是以前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事,让我们记住历史,不能忘了。”现在想起来了,不觉得自己傻,反而嘴角扬起浅浅的微笑。
露天电影给我们这辈人甚至爸爸妈妈那辈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它给童年的我带来了快乐,给现在的我带来了美好回忆。虽然露天电影被历史尘封,但它如酒,氲氤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漫长醇香,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