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条13-160
国风·召南的是第二首,共三章节。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
《诗经注析》推崇方玉润的说法“养蚕之说”:“盖蚕方兴之始,三宫夫人、世妇皆入于室,其仆妇众多,蚕妇尤甚,僮僮然朝夕往来以供蚕事,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招摇往还而已。蚕事既卒而后,三宫夫人、世妇又皆各言还归,其仆妇众多,蚕妇亦盛,祁祁然舒容缓步,徐徐而归。亦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簇拥如云而已。 此蚕事始终景象如是。
《诗经注析》认为古代注家把诗中第一章的“公候之事”的“事”理解为祭祀不妥。
我也更倾向养蚕之说。
其一:蘩,白蒿,用来制养蚕的工具;
其二:宫,指蚕室。公:指公桑,君主的桑田。《礼记祭义》说:“古都天子诸候必有公桑蚕室”。
后世对《诗经》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它的魅力。
写作手法
1.设问修辞手法: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连续提问,共4个问句,一问一答,为设问修辞之祖。对后世颇有影响,比如屈原的《天问》,向天提了100多个问题。
2.诗的本意写蚕事之繁忙,却匆匆带过,第三章也不描写养蛋的繁忙,却描写蚕妇众多,高耸的发髻,我们从首饰之盛,可以想像养蛋场面的盛大。读起来意境更为深长。
相关知识,注解
于:往,在。
以:什么地方
蘩(fán):白蒿
沼:池
沚:水塘
事:蚕事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蚕室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
僮僮:头发光洁,这里形容蚕妇众多
夙夜:早晚
祁(qí)祁:形容首饰盛,这里形容蚕妇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