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焦点网络初级五期洛阳坚持原创分享第1682天(伊川焦点团队分享616天)(2021.1.11星期二)
“董老师,你班俩学生打架。”复习备考的下午第四节,我刚走到一楼办公室还没喘口气呢,英语老师电话打了过来。在这时候打架,是谁呀?昨天为了防止放假前“复仇”才让四五个女生帮助俩女生和解,不会是她俩吧?那还有谁呢?
接电话到询问的几秒钟内,我脑子里闪过N多猜测。“谁呀?现在在哪?让他俩来办公室找我!”最后一句我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严厉的语气。
“我怕他俩走到路上再打起来。”英语老师不无担心地说。
“看来火气还不小呀”,我心想。于是说:“那我过去”,我生怕一不小心真出什么岔子。
上楼一看,一个男生在抹眼泪,似乎有万般委屈,另一个横眉立眼,怒气中夹杂着不忿。
“你俩咋会打架呢?”这俩平常挺守纪律的孩子,我语气中充满了意外。
“我先说吧。”不忿的那个先开口了。
“你说呢。”我瞅着委屈的那个,征求他的意见。
“说吧。”他把脸背到一边,眼里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人家同意了,那你先说吧”。
确定他说完了,让另一个再叙说一遍。
原来是委屈的那个听到座位后边有铁片击打声音,心里烦,以为是不忿的那位弄出的声响,猛地站起来握紧拳头瞪着眼质问不忿的这位“你是弄啥来!”这位被激怒了,又不是我(是他同桌)凭啥对我吼?感觉被挑战了,所以以“应战者”的姿态开始对话。
“ 哦,我明白了”。我冲着他俩说:“你觉得不是你,平白受质问,很气愤,是吧?”“你听到后边发出响声,上课呢,这声音惹得你很心烦,是吧?”我试着把他俩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他俩都点头说“嗯”。我肯定他们你们都有自己的道理。然后给不忿的那位讲了个故事,以期让他明白“情绪的ABC法则”,这一讲挺管用,他俩都明白了引发情绪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们自己对事件的预设(他们自己认为的)——一个认为是后边发出的声音,肯定就是坐在自己后面的人,一个认为又不是我弄出的声响,凭啥对我吼?
“如果事情再来一次,有可能的话,你们会怎么做?”
“……”
“所以,这次打架事件可能是来给你们什么提醒的?”
“那么,你们觉得,接下来怎么做可能对双方都会是比较好的呢?”
他俩都向对方伸出手来,两双手握在一起,俩人也都笑了。
没有批评,没有评判,因为每个人那样做都有他自己的道理,他的道理可能在你看来是错的,但是在他的世界里,有可能都是对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去做他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
接纳情绪,接纳事件,接纳问题,问题是孩子成长的契机。